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技报国七十载 创新支撑强国梦——中国科学院建院70年历史回眸

科普小知识2022-01-06 19:19:08
...

1949年11月1日,星期二,新中国**正式成立。

北京东四成人胡同新单位正式成立。它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

科技报国七十载 创新支撑强国梦——中国科学院建院70年历史回眸

中国科学院最早的办公地点——马大黄胡同10号门(现在是17号育群胡同)

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同行。今年11月1日,它也庆祝了70岁生日。

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科学院已经从17个研究所的1000多名研究人员成长为100多个研究所和一支近7万人的创新团队。从“走向科学”的“火车头”和“科学之春”的先驱,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先锋

中国科学院7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奋斗史,是探索科技改革创新的实践史,是集中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成长史。

按照时代要求,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估计只有700到800人是比较成功的科学家。这是对科技独立的财政支持。中国科学院自成立以来,肩负着在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伟大使命。

1949年春,钱三强、恽子江、丁瓒和黄宗珍被任命建立中国科学院。9月,他们提出了建立人民科学院的草案,强调“科学为人民服务”。拟设立的机构暂定名为“人民科学院”。10月25日,理事会决定将新机构命名为“中国科学院”。10月31日,*主席签署了中国科学院致郭沫若院长的信。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中国科学院成立初期,为满足迫切需要,在原*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凝聚国内外优秀科学家,迅速整合,逐步形成了研究机构、学术部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确立了国家学术中心的地位,成为引领国家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力量的“火车头”。

科技报国七十载 创新支撑强国梦——中国科学院建院70年历史回眸

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提出中国科学院应该成为国家提高科学水平和培养新力量的火车头。

“梁园虽好,却不是久居之乡”...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张文宇、史昌旭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放弃了国外的优惠待遇,毅然奔向祖国的怀抱,在中国科学院辛勤工作。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经过全国科学界的推荐和反复讨论协商,中国科学院第一批233名院士入选,这是今天院士的前身。他们大多数是中国主要学科的先驱和现代科学的奠基人。

科技部成立后,科技部全体成员组织全国科学家参与编制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制定的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12年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将原子能、新电子技术、喷气技术等12项重点任务浓缩为“四项紧迫措施”: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机器人技术和遥控技术。中国科学院将集中科技力量筹建相关研究机构,并投资于强国富民的科学研究。

科技报国七十载 创新支撑强国梦——中国科学院建院70年历史回眸

中国科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中国科学院坚持“科学为人民”的最初理念。该研究院成立初期的优先事项之一是解决紧迫的民生问题:共同解决关键问题,结束中国无法生产抗生素的局面,并填补朝鲜战争中前线部队的紧急医疗短缺;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和河南开展全国性研究并推广蝗虫防治方法,结束中国几千年的蝗灾历史;他们聚集了20多个研究机构和数百名科研人员,投身于沙尘暴、旱涝、盐碱共存的黄淮海平原腹地。他们打了30年的“黄淮海战役”,改造了中低产田,建立了大粮仓。

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不仅奠定了新中国重大学科和科研体系的基础,而且促进了中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技术体系和地方科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大象是无形的,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

1955年,钱学森回到中国,他和一群高层同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主席在*问钱学森:“我国使用了15年,原子弹导弹的先进技术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吗?”钱学森回答说:“只要你计划周密,努力工作,这是可以实现的。”

科技报国七十载 创新支撑强国梦——中国科学院建院70年历史回眸

钱学森在上课

国家大事是科学院的事,“向科学院派兵”已经成为常态。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曾表示,中国科学院按照“大协调”、“三家一绳”(第二、第七、中国科学院)的精神,主要负责原子弹、导弹研制中的一系列重大科技任务,包括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方案设计、研究,甚至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各种特殊新材料、新部件、新仪器、新设备。

为了完成“两弹一星”的科研任务,中国科学院动员了当时全院三分之二的科研人员参与相关研究工作,投入40余个单位,约17000人参与相关工作,并派出约1000名骨干科学家到其他机构培育或建设若干研究所。

1999年,**、国务院、*军委向23位科技专家颁发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等科技人才3人。

中国确立载人航天任务后,中国科学院承担了动员50多个附属机构开展空间科学试点项目的重任,积极承担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地球观测系统等重大国家任务,创新空间平台和先进有效载荷等空间技术,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在“神舟”、“天宫”和“嫦娥”的光辉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愿意成为国家科技机构的孵化器。在“两枚炸弹一颗卫星”的开发过程中,为了工作方便,**决定将原子能研究所的整个结构移交给第二发动机部。中国科学院的卫星研制任务转移到了国防部门,具体地说是转移到了七个机械部门,这七个部门是现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前身。

那一年,中国科学院播种,开枝散叶。现在,由此衍生的科学研究机构已经扎根并蓬勃发展。

李勇·朝头,改革精英

中国科学院也是科技改革和发展的深度主管。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率先在全国的科技界纠正错误。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同志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工作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引人注目的重要结论。中国科学院在会议的思想、理论和组织筹备方面做了重要工作。随着全国风向的改变,郭沫若主席在闭幕式上关于“科学之春”的讲话已经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里程碑事件。

龙门陡开,鲫鱼跃起。中国科学院冲破束缚,率先实施知识产权政策,恢复正常的科研秩序,率先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1979年1月,中国科学院恢复活动并行使其学术领导权。1980年10月,283名新教员当选。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研究生制度。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1982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新中国。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在科研组织管理、分配制度、人事制度、部门制度、研究所管理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和探索。在贯彻党*“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中,领导全国科技*改革。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建造了中国第一台托卡马克装置的核聚变专家陈春贤,立志在中关村建造中国的硅谷。中国科学院的何和他的同事们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研究所的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该研究所后来被认为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雏形。

在他的创举得到国家*的肯定后,一池泉水被炸毁了。科技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1984年,刘传志和计算学院的10名员工用20万元创办了一家电脑公司,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关村的联想,这是一个创新和创业的沃土。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人员创办的以“两通两海”为标志的高科技企业在中关村崛起,并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基地。在中国,第一波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浪潮已经启动。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同义词,也是中国创新和创业的里程碑。

回顾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几项重大科学决策和机构设置都与中国科学院密切相关:

——1981年5月,为推进中国科技*改革,改变科研经费分配方式,中国科学院89名院士致信党*、国务院,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的关怀下,国务院于1986年2月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986年3月3日,、、、四位中科院院士给写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提出了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立即指示“这件事应该迅速而毫不拖延地决定”。863计划诞生了。

——1994年,为解决当时科技人才短缺和新学科薄弱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决定从学院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筹集专项人才基金,实施了中国第一个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该计划吸引了大量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回国,使中国的一些重要学科迅速走向世界前沿。

随着知识经济概念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广泛传播,中国科学院于1997年12月向**提交了一份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1998年,党*、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进行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试点,真正建立中国自己的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发挥了改革试验场的作用。它率先尝试,积累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带头创新。

2013年7月17日,*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学院,这是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总书记视察的第一个科教机构。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中国科学院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和依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求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部门、教育机构一体化优势,不断产生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和创新思想,率先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战略性科技项目试点,实施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强化科研战略布局,推进机构科研管理改革,开展人才培养和引进深度系统工程,开展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中国科学院还进一步推动了科学与教育的融合,将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了试点工程和四类机构建设,以加强国家的战略科技实力。各项事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呈现出崭新的氛围。

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科学院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造和改造,《中国植物志》几十年的续写,到《中国之眼》的完成和开放,墨子、悟空等空间科学系列卫星飞上太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里的理念是深刻的,从提出“科学十四条”到迎来“科学之春”,从成立国情研究小组到发布一系列科学和社会报告,到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和启动国家高端智库试点项目。

这里人才辈出,从华、钱学森、朱克真、童地洲、陈京润,到吴文俊、黄昆、刘东升、叶杜正、、吴正毅、石长旭、谢加林、郑哲民、张存浩、赵忠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在重要的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了700多个职务,100多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领域获得了重要奖项。

从建立研究生制度到实施博士后制度,从“百人计划”到知识创新工程,从中关村第一家民营企业到建立数百个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机构,从试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从国家战略科技实力的增强到全面参与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澳门和海湾地区的三个科技中心和四个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的建设,这里的生机勃勃...

中国科学院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用科技兴国、强国的期望,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征程中不断开拓前进。

(李大庆也为本文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