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农大教授李宁落马:个案折射科研管理漏洞

科普小知识2021-07-29 21:45:21
...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杜芳、王存福)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国动物克隆系统的奠基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日前因挪用科研经费被逮捕,他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的副总工程师,经费约200亿元。

在新中国科学史上,52岁的李宁很可能成为第一位被取消资格的“两院”院士。为什么这位曾经被认为有前途的科学家会卷入腐败?

创造一批“第一”和100亿级的话题作为“运动员”和“裁判员”

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是李宁长期工作的实验室。10月14日,记者在李宁的办公室前看到,办公室的两扇门是关着的,窗户是黑的。办公室前的名牌上写着两行黑字: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宁院士办公室。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官方网站发布的简历,出生于1962年的李宁在1982年大学毕业后于2007年当选为院士,这是一个“罕见的速度”。他负责的科研课题同样重要: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项目”之一,投资约200亿元。李宁长期担任该“航空母舰”科研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得到业界的认可。

李宁的团队创造了许多世界和国家“第一”: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克隆牛和中国第一只克隆猪。"不可否认,他对科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位了解中国农业大学的同事说。

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间,李宁占了国际论文、省部级奖励及其他奖项“学术产出”的一半以上。相应地,其“吸收”资金的能力在行业中“非常少”。

在同一时期,李宁的生物研究所收到了374个科研项目和超过6.8亿元的国家和各种资金。

李宁是最有争议的,因为他不仅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把关人,而且还是几十个子项目的负责人或顾问一位知情专家表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科研项目从立项、资金管理到项目评估的全过程由行政部门主导。“重项目立项,轻研究”的倾向很普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是一组项目的常见做法,目的是加强个人接受项目和抢劫资金的能力。

持有股份或持有股份开办若干企业,“空壳公司”赚钱并引发“事故”

据记者调查,长期负责重大问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宁也成立了一批股份或控股企业。正是通过“空壳公司”参与项目,拿走公款,这直接导致了它的“事故”。

根据工商登记资料,李宁的企业分布在北京、无锡等地。北京三元吉普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月19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是以李宁为法人的公司。

根据吉林公司发布的招聘地址,记者发现该地址在中国农业大学附近的一栋住宅楼里。附近的居民说,“我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存在。”然而,该公司登记和宣布的两部电话中有一部是空的,另一部没有人接听。

正是这家“只看名字,找不到踪迹”的企业,多次参与李宁承担的国家项目,获得国家资助。搜索讨论库发现,李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500多篇文章。在以“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等为题发表的论文中,季普林是与会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吉普林已经参与了近20个类似的项目。

根据检查整改报告,李宁等人牵头组织实施了农业部牵头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项目,这是资金被盗的导火索。虽然挪用的具体数额尚未公布,但记者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项目关键课题应用指南》中看到,该科研项目的子项目规模在2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的吉林公司的预算估计至少有几千万元。

知情人士表示,李宁的“专业化公司、专业化运营”最近变得非常受欢迎,不像大多数专家和学生团队那样一起承担项目和使用资金。“名义上,这有利于该主题的专业性和连续性。事实上,这也是方便计费和报销的一个重要目的。”

一位省级科研部门资金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坦言,上述情况并不是孤立的。“近年来,许多企业参与了该省的科研项目,但效果仍有待观察。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很容易以各种科研名义偿还数百万资金,甚至发现一些企业挪用房地产资金。他们只是将基础科学研究基金视为一个“篮子”,并敢于向其中投入任何东西。

案例反映了制度上的漏洞

针对李宁的案件,记者多次联系中国农业大学办公室负责人,但无人接听办公室电话。然而,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用了三个“不知道”来回答:不知道谁主管院士,不知道领导在哪里,对李宁一无所知,“我们只提供研究场所,李宁对我们来说管理水平太高了”

李宁卷入此案让许多老师、学生和专家感到遗憾。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说,李宁院士长期以来坚持教授普通学生,这是罕见的。许多业内专家也表示,出生于江西的李宁,在学习期间是一个典型的“学术白痴”,他的重要科研贡献不能因为他的腐败行为而被全盘否定。

许多师生认为,李宁案不仅涉及个人道德,也暴露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许多制度性漏洞:

-为什么资金余额被用作研究人员的个人收入是各方“默许”的明确规则?

一位“211”大学青年项目负责人说,如果资金不能用,就应该上交,但大多数时候没有人这样做,并试图“吞掉它们”。“有些人要求学生每年报销火车票。一个主题有三到五个人,但是每年都有数百张火车票出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大约40%的研究资金用于项目本身。这意味着大量科研资金在项目之外流失。“在高等院校教职员工收入较低的背景下,基金余额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默许的额外收入。”负责人说。

-为什么不规范利用企业参与科学研究以“偿还债务”?

与李宁类似,在教授*案中被判刑的陈也利用国家重大项目首席执行官的机会,将附属公司列为外包单位,并通过虚假发票和合同*资金。

业内人士指出,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中,对这些不同的“外包公司”没有具体规定,甚至没有要求项目负责人管理的相关企业“回避”。

——科研管理的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于导致“吸金”的混乱。

一位研究人员表示,目前科学界存在一种不正常现象:评估科学家的标准不是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在行业中的声誉,而是他们是否能吸引和拥有大量资金。这也创造了一些“富有的科学家”。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褚赵辉认为,目前,一些科研项目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生产力,而是为了达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行政评估和资助目标。由于缺乏公正、专业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一些研究者采取各种手段获取资金。"院士卷入此案是科研团体的共同损失和污点。"他说。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违反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院士标准时,应撤销院士称号。中国工程院发言人董清久表示,中国工程院将根据司法机关的事实、性质和有效判断,按照程序、章程和相关规定严肃对待李宁。

(原名:《中国最年轻的院士》腐败追踪)

阅读更多

科研腐败重新引起关注:管理*改革之路在何方

《北京时报》:教授的“错误”研究资助机制应该改变

时评:加强科研反腐,完善科研资源配置

中国工程院回应院士被捕:严肃处理判决

农业大学应对院士和教授获得科研经费:合作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