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探究天津爆炸究竟会不会产生“神经性毒气”
8月19日下午,新华社记者获悉的一条新闻“专家:神经毒气是重大误判”,迅速被各大门户网站和手机用户转载。截至21日上午,来自新华网、新浪网、网易网和凤凰网的28,961,8774,32382和12,543名网民分别发表了评论。总的来说,互联网上仍有许多反对、质疑和讽刺的声音,许多人说他们不知道该相信哪种判断。
什么是神经毒气?神经毒气的国际定义通常特指化学武器和化学战剂,而不是对神经有害的一般有害气体或化学物质。天津爆炸核心区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中有没有“神经毒气”,或者有没有产生“神经毒气”?
“神经毒气”的来源
8月17日晚,北京市*消防队副队长李兴华在接受*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时表示,当天上午他到现场采集并检测出与前一天相同的结果,“氰化钠和神经毒气是两种有毒气体。这两项指标都达到了最高值。”
北京化工大学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和事故鉴定国家实验室的门保博士也表示,在监测爆炸核心区域的空气时,除了氰化钠,还发现了一种神经毒气。爆炸区的各种危险化学品可能会产生这种物质。
他说:“这些物质会与水或碱以及一些硫化碱发生反应,而其他物质在高温爆炸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如二甲基二硫。一旦吸入,神经气体会与神经细胞相互作用,使酶失活,此外还会引起呼吸系统的心脏骤停和其他心脏骤停,从而导致人类死亡。”
否认谣言是“重大误判”
作为现场指挥部化学防御专家组成员,军医学院化学防御医学专家、研究员王永安在接受《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强调,从专业角度看,神经毒气是一种特殊的神经毒剂,俗称化学武器,是一种毒性比氰化物高几十倍的剧毒化学物质,合成过程极其复杂。根据爆炸现场发现的化学物质,结合神经毒剂和生产条件,在自然条件下,事故现场不可能有“化学武器”。所谓的“神经毒气”是“重大误判”。
据了解,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与药物研究所是我军治疗化学武器伤害药物研究的权威机构。1986年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目前有秦博一、孙满吉、张学敏三位院士,拥有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指定实验室和抗毒药物及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什么还有疑问?
李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理学与药物研究所、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毒物学与抗化学药物专家,在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工作多年。她告诉《中国科学新闻》,神经毒气是指世界上的有机磷神经毒剂。代表性的毒药是沙林,这是*在东京地铁里使用的毒药,还有梭曼和其他种类的毒药。这些毒剂专门作用于胆碱能神经系统。吸入中毒可迅速引起典型的中毒症状,如缩瞳、流涎、抽搐、呼吸抑制等。严重中毒会导致死亡。
李华分析说,天津港发生的严重爆炸事故影响尤为严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腐败等问题可能存在于幕后,从而严重影响*的公信力。这让网民认为问题越多越好,事件越严重越好。他们甚至认为专家的观点是从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掩盖了真实情况。
谁说错了
专家认为,焦点访谈将“神经毒气”等同于“有害气体”或“对神经有害的化学物质”,无疑犯了一个概念性错误。
根据王永安研究中心对《中国科学日报》的分析,李兴华所说的是基于现场仪器做出的判断。当快速检测仪器在空气中遇到磷离子时会发出警报。然而,警报可以理解为有害气体和物质的存在,这绝不意味着它被确定为“神经毒气”。门宝对氰化钠的分析是正确的,但下面的“神经气体”相当于“有害气体”或“对神经有害的化学物质”,这是一个极其不精确的表达和分析,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需要专业实验室认证。
李华强调,有机磷神经毒剂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合成前的化合物和毒剂受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严格限制和禁止。在天津海瑞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中,根据已知的现场化学品和现场条件,不可能生产出有机磷神经毒剂。目前,尚无典型神经毒剂中毒症状的伤害报告。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现场检测设备主要用于快速筛选可能的有毒物质。有毒污染物的确切成分必须通过专业实验室测试来验证。例如,军事医学科学院拥有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指定的实验室和国际权威的神经毒剂测试能力。
如何处理神经中毒
如果发生神经中毒,具体的应急保护措施是什么?
李华说,在神经毒物中毒的情况下,呼吸道系统是毒物进入人体、眼睛接触、皮肤污染和吸收以及通过口腔摄入的主要途径。因此,应首先保护呼吸道、眼睛和皮肤。专业现场救援和处置人员必须佩戴军用口罩、防护服、防护靴和手套。其他人员可以在没有上述设备的情况下,用湿毛巾或湿纸巾捂住口鼻,从上风或侧风方向迅速撤离污染现场,离开后迅速脱去外衣,用清水冲洗裸露的皮肤和眼睛。
中毒时,可立即使用专用抗毒药物“抗神经剂自动注射针”或“抗神经剂注射液”,也可注射毒死蜱和阿托品解毒。同时,及时将伤员转移到无污染的通风场所,脱去污染的衣服,进行必要的净化,保持中毒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补充氧气。
上一篇:专家辟谣:果汁富含维生素
下一篇:大学校园对外开放遭遇“花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