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长恭:中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
庄长恭
轮廓
庄长恭(1891962),福建泉州人,字丕合。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类固醇化学的先驱和有机微量分析的创始人。他于1921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并于1924年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他被选为*研究院院士。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62年2月15日去世。
他对有机合成,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和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确定了麦角甾烷的结构,推测了麦角甾醇的结构,设计了角甲基二酮甲酮的合成方法,即“庄法”。类固醇侧链氧化裂解的研究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从事类固醇全合成研究的著名化学家之一,他们的工作已被引入教科书。从中药粉防己中分离出粉防己碱和粉防己碱,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他关注并参与了中国有机化学命名法的制定。他提出了吲哚和吡咯等杂环化合物的名称。
在他的研究工作中,他强调创新精神,提倡“先做某事,后做某事”的思想。他推动建立了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1956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他曾任东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大学理学院院长、*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说到庄长恭,有一件事在东北大学已经众所周知。那是他在东北大学工作的时候。一个星期天,他带一个工人去实验室做实验。当他专注于实验时,他递给站在他身后的人一个玻璃瓶,并说:“请洗干净。”那人回答说:“是,庄教授!”然后笑了。他回头一看,发现校长*在他身后。*竖起大拇指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庄长恭对这项研究工作是认真的。创新、毅力、正直和勤奋是学生和同事对他的印象。今天,中国的科学研究与70年前相比有了新的面貌。然而,许多受访者对《中国科学日报》表示,像庄长恭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素质仍然光芒四射,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学习。
作为中国有机化学领域的先驱,庄长恭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他对甾体化合物合成的研究在国际有机化学领域享有盛誉。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并培养了高以升、黄耀曾等一批学术带头人。提出的有机化学术语,如吲哚和吡咯,至今仍在使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称他为“中国化学的一面旗帜”。
乱世化学
庄长恭于1894年12月25日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没落文人的家里。在菲律宾华侨廖的支持下,他在25岁时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看到当时闽南的经济萧条,他原本计划学习农业化学,从事甘蔗制糖,走工业救国之路。在博士生导师朱利叶斯·施蒂格利茨的劝说下,他明白了基础研究也可以为祖国服务。
1924年,庄长恭留学回国。他在武汉大学短暂停留,然后担任教授和东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他不仅教授化学课程,还进行基础研究,并带领学生发表关于玄参、狼毒、泽泻等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没有向敌人屈服,离开了东北。
后来,庄长恭去了德国学习。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哥廷根大学教授温达斯实验室期间,他解决了温达斯等尚未解决的麦角甾烷结构问题,并以细致的计划和精湛的实验技巧推测麦角甾醇的结构。由于麦角甾醇与维生素D的结构有关,相关结果在《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化学年报》发表后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最初使用的氧化方法成为类固醇激素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方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p·卡尔将这篇论文列入有机化学教科书。“这是一本关于20世纪40年代有机化学的国际教科书。1942年版共收录166篇文章,其中只有庄长恭对麦角甾醇的研究是由中国人完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戴立新介绍。从那以后,另外两部美国专著也提到了这项工作。
这增强了庄长恭在基础研究领域为国家争光的信心。他决定将类固醇化学合成的国际前沿课题带回中国进行研究。类固醇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许多不对称的碳原子。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敢问诊。庄长恭和几位来自*大学和东北大学的毕业生努力工作。从1935年到1941年,他们在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德国化学杂志上发表了14篇论文。
然而,对庄长恭来说,最有收获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全面入侵迫使他频繁地“换工作”。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大学化学系、*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工作。他搬到南京、上海、昆明等地,甚至停止了工作。结果,他对性激素雌酮的研究在与欧洲和美国团队的竞争中失去了领先地位。尽管如此,它的结果仍然吸引着国际关注。
“庄先生在人工合成甾体化合物方面的工作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这是前所未有的。从他发表文章的杂志来看,他的作品得到了国际认可。”戴立新说。对此,*大学化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刘光鼎在1992年第5期《科学月刊》上写道:“他的成功能让中国人有信心。”
不仅如此,庄长恭还首次在中国建立了有机微量分析学科。当时,各种光谱仪器尚未问世,有机微量分析是确定结构的最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数量少,有必要努力学习掌握它。在德国学习期间,他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格拉泽大学的福·普雷格尔实验室学习有机微量分析技术,并订购了相关仪器。今天,人们还可以在参观有机研究所的历史展厅时看到他从奥地利带回的微量天平。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学科的繁荣负责。
只有一朵花不是春天,只有坚实的工作可以向我们的国家报告。庄长恭从来没有忘记这个初衷。
早在1923年,美国化学学者庄长恭和李宝卿就在美国组织了中国化学学会,并计划出版《中国化学学会志》发表研究课题。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1932年中国化学学会成立后,他积极参与其中。
庄长恭早就认识到,提高国际学术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在他担任“*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期间,他改变了该研究所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以及编辑和出版报告的方式。他要求他的同事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提交给国内外一流的期刊,并在正式出版后进行编辑。"几年内,该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有了很大提高。"刘光鼎写道。不幸的是,接下来的战争剥夺了中国科学界学习和推广这种方法的机会。
1948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庄长恭成为*大学校长。然而,由于解雇一些相关的老教师有困难,以及*特务擅自闯入学校逮捕学生,他无法开展学校事务,最终果断离开*。回到上海后,他住在家里审阅手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庄长恭很快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研究所成立之初,他广泛吸纳人才,调整研究方向,为新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的许多思想都很新,有些观点和见解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戴立新举了两个学科设立有机办公室的例子。
庄长恭总是紧跟新科技的步伐。“当时,作为一名主任,他继续学习和掌握有机开发的聚合物和抗生素这两个新领域的最新科学知识。”1953年进入研究院的戴立新,曾协助庄长恭收集聚合物研究文献。后者的研究和务实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那时起,该研究所的聚合物小组已经转移到北京,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主要力量。庄长恭还被任命为该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席。
此外,庄长恭长期担任《中国化学杂志》和《化学杂志》的编辑。他非常重视中国的有机化学术语,经常说这是化学在中国发展的先决条件。现在一些常用的有机化学名词,如吲哚、吡咯等杂环名词都是他的想法。
实践造就完美,实践造就完美。
庄长恭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学生和同事,如邢、、高以升、黄耀曾、朱等人,后来成为一个教学单位或研究单位的*。
据田玉林和其他人说,庄长恭备课非常认真,总是反复思考如何说,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讲课时,学生们常常“着魔了,听得津津有味”,而在和他讨论问题时,人们会“真的感觉像春风”。
庄长恭对科学的热爱对学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田玉林和其他人在回忆他的导师的文章中写道,暑假期间他通常有一个月的假期。有一次,不到一周后,他回来参加实验。当他设计研究路线时,他经常参考许多文件,甚至通宵达旦。
庄长恭强调,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的态度。当他关于麦角甾醇结构的工作发表后,温达实验室的一位同事认为他的成功是由于运气好。庄长恭回答说:“科学研究不依靠运气。成功需要坚强的毅力、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他经常在这件事上教育学生。
庄长恭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受父亲的影响,三兄弟中的两个选择了化学作为他们的专业。在庄亚辉的印象中,他的父亲说得最多的是“做点什么而不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取法而正之”,以及“最后一站,杀生而后生”。
“我父亲告诉我,在做科学研究时,要选择创新和有意义的方向,要坐在板凳上,让自己处于一种无路可退的境地,要全心全意地克服困难。”从担任科研职务到后来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父亲的话一直铭刻在庄亚辉的心中。
在东北的一次访问中,庄长恭不幸染上了这种疾病,此后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62年2月15日,他在上海去世。
为纪念庄长恭对基础化学研究的贡献,上海化学化工学会自1993年起设立了庄长恭化学化工科技进步奖,以奖励对基础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研人员。2017年,上海有机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庄长工研究所。“以庄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为了赋予学院独特的个性和一流的基因。”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明远说。
勤奋比休闲更集中于勤奋,实践比追随更成功于思考。庄长恭曾把韩愈的话传给黄耀曾,黄耀曾又传给戴立信这一代。对此,戴立新说:“天才与否是一回事。年轻人需要勤奋和创新,如果他们想在某个领域做得好的话。”
庄长恭的笔与印
庄长恭的书法
1952年,庄长恭出席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职工大会(上图右五)。
记者笔记
做科学研究一点也不骗人
在科学的创始人庄长恭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一个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在战争肆虐、人民*之前,总有一个人在试验台上做研究。
他不仅积极从事研究,而且还致力于甾醇化合物的合成,这是20世纪30年代有机化学最棘手的方向。他没有因为中国化学研究环境和设备的落后而退缩。他决心为中国研究的基石而奋斗,并与欧洲和美国的团队进行短期和长期的竞争。
庄长恭一生发表论文十余篇,数量不多,但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当时处于恐慌状态的中国,他选择了创业,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成就,这反映了他非凡的远见、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
他关于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质量比重量更重要。他长期以来就有全球思维,并认为一流的研究成果应该与国际标准挂钩。并通过自己和他人,在工作中实践这一理念。这对当前的科学研究具有特别的参考意义。
今天,从国家对科学研究和财政支持的重视程度来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最佳的时间和最佳的地点从事科学研究。目前,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我们不能在做科学研究时欺骗自己,也不能为了发表论文而做科学研究。中国需要更多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来巩固科研基础。
与一些熟悉的科学家相比,关于庄长恭的资料较少。在这次采访中,除了几篇文章之外,笔者有幸接触到戴立新院士,戴立新院士曾联系过他和他的大儿子、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庄亚辉,一睹这位中国有机化学先驱的生平。
想起父亲,庄亚辉还记得70年前的一件事。高中考试后,他发现老师给他的总分加了100%。这个年轻人回家后还在为此耿耿于怀,他哭了。他的父亲问他原因,并对他说:“这不是影响你的成绩吗?学习取决于分数,这不能解释任何问题。”这教会他做事时不要追求肤浅的文章。
庄长恭热爱化学,但对金钱和名誉却漠不关心。庄亚辉的祖父是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母亲的大多数亲戚朋友都很富有。他们私下里称庄长恭为“奇怪的女婿”。他们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也不知道如何赚钱,但庄长恭知道后并不在乎。
从一些小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科学家作为一个人工作时的温度。庄长恭在*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工资相对较高,并资助了庄亚辉兄弟的一些贫困同学。他觉得多亏了别人的支持,他才能够在美国学习。
他的所作所为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热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国的莉莉制药厂以数万美元的年薪雇佣了他。他不感兴趣。德国拜耳药厂想购买他的专利,他回答说结果不是私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乏外汇。他曾用银行兑换他在访美时存下的外汇,并将其捐赠给国家以支持朝鲜战争。
今天的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有时我们不得不被时间冲昏头脑,无法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法回顾我们错过的是什么。也许,我们需要匆忙停下来,与科学史上那些深思熟虑、热情洋溢的灵魂交谈,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前进。
一个角色的生活
●1894年12月25日出生于福建泉州。
●1916年至1919年,他在北平国立农业特殊学校学习。1919年,他被清华大学录取,并接受海外华人的资助去美国留学。
●1922年至1924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他在湖北武昌大学(现武汉大学)短期任教。
●1925年至1931年,他担任奉天(现沈阳)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从1926年到1933年,他是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的研究报告。
●1931年至1933年,他担任德国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和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的研究主席。
●从1933年到1930年,他是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和科学学院院长。
●1934年至1938年,任上海/昆明国家“*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34年至1945年,他是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的研究教授。1935年,他成为“*研究院”的第一个成员。
●1939年至1942年,他是上海国立北平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40年,他当选为“*研究院”第二院*。
●1942年至1945年,任昆明国立北平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代理所长。
●从1946年到1947年,他去美国学习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
●1948年,他当选为“*研究院”院士。
●1948年6月至1948年12月,他担任*大学校长。
●1950年至1954年,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所长。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兼任数学、物理和化学系副主任。
●1962年2月15日在上海逝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