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守望珍稀植物最后的“家园”

科普小知识2022-02-09 22:14:50
...

守望珍稀植物最后的“家园”

(在蔡磊的云南河口发现,用于说明)

守望珍稀植物最后的“家园”

(位于广东英德,吴磊,用于说明)

守望珍稀植物最后的“家园”

左图:杨马兜铃(云南保山发现,朱欣欣摄)

右图:秦艽(*伊犁、雅吉东为插图)

守望珍稀植物最后的“家园”

金沙江吊灯花(云南丽江发现,吴志坤照片)

新出版的国际植物分类学杂志《植物检索》,题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中发现植物多样性”,出版了一期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及其在中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中的作用的特刊,重点是中国植物多样性的新发现。该专辑发表了18篇文章,描述了23个新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洙在专刊的总结中说,“通过与国内各研究所和大学的植物学家在植物分类、调查和保护方面的广泛合作,我们组织了一期以‘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发现’为主题的专刊,旨在介绍中国植物学家的最新发现,促进中国及周边国家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和保护。”

该物种的最后栖息地。

1988年,英国生态学家诺曼·迈尔斯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热点(以下简称热点)的概念。除了考虑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生物区系的自然性,热点的指定需要达到两个指标:至少有1500种特有植物;超过70%的原始植被已经消失。

“生物多样性的热点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蔡杰博士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指出,事实上,有许多热点远远超出了他们设定的目标,例如,中国西南山区至少有4000种特有植物。东南亚的巽他地有多达15,000种特有植物,即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在南美洲的大西洋森林地区,只有8%的原始植被被发现。

在以地球历史上恐龙灭绝事件为代表的第五次大规模灭绝之后,人类正在经历由人类调停的“第六次物种大规模灭绝”。由于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不可能充分保护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和物种。指定热点有利于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要素。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于博士共同编辑了本期特刊,并邀请了园林园艺部综合保护中心和蕨类植物研究组的研究人员撰写了7篇研究论文,涉及9个新种。“热点是特有和稀有物种的最后栖息地。如果消失,这个物种将面临灭绝。”余对说:

“因此,热点可能已成为一些物种的最后‘家园’,因为它们物种丰富多样,原始环境已经灭绝,是必须首先调查、研究和保护的关键地区。”李德洙强调。

目前,世界上有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中国境内有四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即中亚山脉的东部,包括*的天山山脉,以及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塔吉克斯坦接壤的山区。中国的喜马拉雅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高原地区。中国西南大部分山区位于我国境内的*、四川和云南,以及印缅地区。其东北从云南西部开始,至广西,沿中越边境沿海地区延伸至广东东部,包括整个海南岛。

据初步估计,中国四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维管植物应不少于25000种,约*国总数的3/4。

“在过去的六年里,中国发现了1000多种新植物,其中73%来自热点地区。对热点植物的调查研究是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国的植物种类占世界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德洙说。

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更全面理解

本期特刊报道了23种新植物,其中20种来自上述4个热点。一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植物多样性的资料,也为一些植物类群的后续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信息。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特刊报道了夹竹桃科枝形吊灯属的一个新种。贵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吴志坤表示,2015年8月,在滇西北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时,他们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枝形吊灯属植物。“这种植物在形态上与所有中国制造的吊灯植物非常不同。”

枝形植物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印度次大陆,其中一些是著名的肉质花,而这一新种仅分布在云南-四川边境的金沙江流域。“金沙江枝形花的发现再次表明,中国的一些热带植物与其非洲亲戚关系密切。”吴志坤认为,这对于研究中国西南河谷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

当时,当国际吊灯花卉专家审阅手稿时,他们非常兴奋地发现中国有如此特殊形状的新品种。他们对中国吊灯花与非洲和印度物种之间的关系非常感兴趣,并希望开展深入的合作研究。

热点是需要首先调查和保护的关键领域,但热点之外的“非热点”也有很大价值。本期特刊中的三个新物种是在热点之外发现的。例如,中国的川东-鄂西地区不是一个热点,但它仍有许多独特的植物,也是水杉、杉木和银杏等“活化石”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我们分析了2013年至2018年报道的新植物物种,发现约27%的新植物物种分布在热点以外。“非热点”的调查结果仍能促进我们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更全面了解。”李德洙说。

于表示,尽管本期特刊报道的新植物物种是采用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的,但新软件和新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效率。“例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发的biotracks手机应用程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快速记录在该领域收集的信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也为发现新的植物物种提供了依据,除了形态比较之外,还有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将分子技术融入植物分类学使得新植物物种的发现更有说服力."余对说:

热点调查后续人才培养

多年的热点调查使李德洙团队意识到,他们需要帮助保护区提高能力建设,并“确立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兴趣,实现他们的“造血功能”。

近年来,李德洙的团队已经计划了一些联合项目,以推动当地保护区形成自己的专业团队。“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一些在保护区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逐渐成为当地的专家。目前,许多保护区不仅欢迎专家开展调查,而且一线技术人员也不再只是指导和负责一些后勤支持,而是进一步参与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的一线工作。”

特刊中有两个物种。最早的发现者是在保护区以及林业和草业部门工作的当地技术人员。

尽管人工智能和各种植物识别软件近年来大量出现,并且有取代专业分类学家的巨大趋势,但是由于植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机器学习还没有获得可靠和令人满意的分类。

“传统分类人才的萎缩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李德洙指出,尽管相关国家基金会倾向于经典分类项目,但“主流科学研究”(以高影响因子期刊文章为主要产出目标)对项目资助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仍将继续。

此外,古典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希望不会有“按时交卷”和“让从事古典分类人才的年轻学者更好地安顿下来,专心研究”的严格政策。李德洙来电。

相关纸质信息:

https://phytokeys.pensoft.net/issue/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