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科技政策研究者畅谈科技*改革
■我们的记者王梓霏
经过春雨的洗礼,北京仍然温暖而寒冷。4月12日,20多名老、中、青科技政策研究人员齐聚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会举办的“中国科技*改革30周年座谈会”,畅谈中国科技*改革30年。
1985年3月,《**关于科技*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正式拉开了科技*改革的序幕。"即使在今天,1985年的决定仍然是一份特别好的文件,无论是在高度上还是在操作上."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鑫在论坛开始时对这一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天,中国的科技*改革已经过去了30年。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回顾过去30年,不禁感慨万千。《决定》起草过程中的争议仍给当时参与起草工作的一些专家留下深刻印象。
据报道,当时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看待“定位”和“依赖”问题。对于“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说法,有人立即提出,科学研究不能直接面向经济建设,这会影响科学研究。例如,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如何面对经济?
第二个有争议的问题是人才流动。“科研人员能出去办企业吗?当所有的人都搬走了,科研机构该怎么办?”*党校教授张永谦表示,这个问题已经让参与起草《决定》的专家绞尽脑汁。
据与会专家介绍,当时,来自20多个*部门和两个地方科委的30多人成立了文件起草小组,而由170多人组成的16个特别调查组则前往各地进行调查。同时,在文件起草过程中,与会成员非常重视听取专家意见,特别是向田长霖、杨振宁、李政道等海外华人科学家进行咨询。
对此,方鑫表示,从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筹备到1985年《决定》等文件的起草,科协的老同志们为中国科技*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会专家认为,1985年的科技*改革应被视为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不过,一位与会专家也指出,目前需要重新考虑的是科技*改革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改革过分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忽视了科技本身的发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改革对基础科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时至今日,一些基本概念如科技成果、科技创新等。仍然简单地把科学技术混为一谈,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经济工具和手段,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今年,部分与会专家参与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会副会长李新南等指出,新《意见》在理解科学和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一是加强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效益收入对接。第二,将基础研究分开进行。
然而,与会专家也基本同意“决定”和“意见”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从对科学规律性的认识、对人才整体价值的尊重和对创新机制的把握来看,仍然需要理论突破和战略指导。
《中国科学日报》(第四版综合版,201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