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访塞罕坝林场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他们为何能站上联合国领奖台

科普小知识2021-09-25 07:49:49
...

当地时间12月5日晚,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的热烈掌声中,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三名代表接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颁发的“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奖杯。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中最有影响力的环境奖。

塞罕坝银发林场退休工人陈延先、党委书记、林场厂长刘海英、80后副厂长俞世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来到内罗比领奖。

在他们心中,这个沉重的奖杯凝聚了林场建设者55年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体现了塞罕坝“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精神。

73岁的第一代林场建设者陈延先:

"我们所经历的所有困难和疲劳都是值得的。"

陈延先是塞罕坝林场的首批建设者之一。她说:“55年前,当我们369人来到塞罕坝时,这里被黄沙覆盖,植被难以生长,平均年龄不到24岁。现在,那些日子里我的大多数同事都去世了,留下了一个人类恢复美丽自然的传奇。”

"塞罕坝林场在建设初期极其困难."陈延先说房子不够住,所以每个人都住在仓库、马厩、棚屋、干路障和泥棚里。夏天外面下着大雨,里面下着毛毛雨。最困难的时候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大约是零下40摄氏度,当呼啸的白毛风吹来时,从另一边看不到任何人,让人喘不过气来。炕上只有一层麦秸。睡觉时你应该戴一顶皮帽。当你早上醒来时,一层霜会落在你的眉毛、帽子和被子上。喝雪水、雨水和沟塘水,吃带麦芒的黑莜麦、土豆和泡菜。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许多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和风湿病。

经历了很多苦难的陈延先,对苦难和疲劳有着非凡的忍耐力。来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乘车到北京,从北京到广州,从广州到内罗毕,行程30多个小时,行程约1.2万公里。记者问陈燕先她是否累了。她笑着说:“没什么。”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陈延先一直谈到中午。曾晶,那个请假陪她的女儿,很担心她妈妈的健康,坚持要她停下来吃饭休息。她说,“我可以坚持。”

“我妈妈太强壮了。他们不都是同一代人吗?”曾晶告诉记者。

"如果允许你再次选择,你还会选择塞罕坝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延先回答:“选择塞罕坝,我不后悔。我们已经把荒山和荒地变成了数百万英亩美丽的森林。我们一开始遭受的苦难是值得的。在我的一生中,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是值得的。”"我们相信种植绿色可以带来美丽,种植希望可以带来未来!"陈延先在获奖感言中说。

刘海英,52岁,第二代林场建设者;

绿水青山是金山和银山,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刘海英看来,如果没有老一代人的辛勤劳动和精神遗产,塞罕坝就不会有今天,也不会赢得今天这样的巨大荣誉。

1984年,19岁的河北林学院毕业生刘海英来到塞罕坝,成为一名基层林场的技术员。“当我第一次到达这里时,我感到冬天非常荒凉和寒冷。它和我的家乡非常不同。”刘海英,河北秦皇岛人,起初觉得很难适应。生活在工棚里,喝着雪水,吃着泡菜和冷饭,在艰难的环境中,“老八掌”的示范力量和指导使他坚持下去,一步一步成长为第12任党委书记和林场领导。

刘海英说:“过去,我们把木材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曾经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我们大幅减少了木材的采伐量。木材行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继续下降。森林旅游和绿色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已超过50%。我们坚信绿色的水和山是金色的山和银色的山,它们是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塞罕坝百万亩的种植园是在技术困难和测试中成长起来的。塞罕坝的生态恢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刘海英说:“现在,在党和*的关怀下,林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更大的发展。”

当刘海英在奈洛比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奖时,他的心一直在塞罕坝林场。他说:“虽然冬季不植树造林,但护林、抚育和防火的任务仍然很重。回到塞罕坝,获奖的三位代表将与全体*职工畅谈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想,讨论如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做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

37岁的于世涛是第三代林场建设者:

"森林覆盖率应该从目前的80%增加到86%的饱和值."

于世涛,穿着黑色西装,身材瘦削,很有能力。人们很难想象,在今年3月,他还是一个体重近200斤的“小胖子”。

超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于是涛决心减肥。他每天走大约20公里,在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占据着台阶排名的封面。三个月后,他瘦了50公斤。“我们都对当时看到的情况感到惊讶。这个小胖子真的很有毅力。”陈延先说道。

2005年,25岁的俞世涛来到塞罕坝,在这个偏远而又困难的林场做技术员,成为“林的第三代”。

傅丽华,一个曾经反对于石涛大坝工程的女朋友,在2006年来到了塞罕坝。这片广阔的森林和塞罕坝人深深地打动了她。“我意识到,虽然在林场工作离城市的繁荣还很远,但这里的生活依然充满阳光。”2011年,中国林科院研究生傅丽华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来到塞罕坝与余石涛战斗。

今年,表现出色的于世涛从现场经理晋升为副现场经理。俞世涛说,第三代林场建设者要继续按照一般林场的工作要求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他们应该科学经营,保护好森林。另一方面,在那些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方,森林覆盖率将从目前的80%提高到86%的饱和值。

塞罕坝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传承传承,创造了高山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里程,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铸造了生动的典范。今天的塞罕坝可以节约用水,净化1.37亿立方米的水,每年释放54.5万吨氧气。

“美丽的高陵”中感人的“中国绿色”惠及京津,渗透世界。

(内罗毕,12月7日)

阅读更多

塞罕坝奖:环保部门积极评价中国生态文明成就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