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关键是“怎么教”
2010年底,一条关于传统文化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关注。2010年12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实施传统文化课程和特殊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鲁函(2010)第44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原则上以地方课程中规定的学习章节“传统文化”作为朗读的主要内容,不可随意推荐“规”、“三”、“五子十”等内容的全文”。
这一事件被媒体解读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删改”,并迅速成为一个跨年度的话题,从山东辐射到全国。这是继鲁迅的一些文章从中学课本中消失后,去年又一次关于文化经典“整容”的大辩论。在讨论中,一个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文化经典不再适合时代了吗?这是经典作品本身的失调,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方法?
辨别传统文化还是卖教科书
关于这一决定的由来,通知说,我省中小学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开展相关的特殊教育活动,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经典阅读活动时,对阅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够深入,分析不够透彻,筛选不够充分,导致一些糟粕内容流入学校,扭曲学生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心灵,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初衷是关注学校的教学行为。我们的目标是加强中小学的课程意识。我们不能随意向学生推荐传统的阅读材料。”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司司长关延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解释说,传统文化作品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随便使用。关延平还表示,教育部门实施的禁令仅适用于学校,家长让孩子大声朗读的行为是自愿的。
随后,山东的一些媒体发表文章称,《三字经》等经典文献中有许多内容不适合当代社会,应该删除。这些文章引用了部分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相关专家的观点,认为《三字经》中倡导的“三纲五常”等内容需要重新界定,《弟子规》中“孩子一生都要服从父母”的观点显然与现代儿童教育中“尊重自然、发扬*”的宗旨不符。在教学中,孩子们年纪小,对古文和典故的理解和掌握很差。因此,像“三字经”这样的经典文献应该被删除,以对儿童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多次提到,全省统一规划建设的课程主体也是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的“传统文化”。在《通知》确定的全省相关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中,首先提到的是“一些中小学在课程实施工作中没有认真开设地方课程”“传统文化”。《通知》要求“传统文化”课程的规范化组织和实施,“传统文化”中规定的学习章节应作为背诵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鉴于此,一些反对者指出,这种做法是为了宣扬明代的传统文化,并在暗中推广自己的教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