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公主奢华冠饰复原背后
编者按:2010年12月14日至2011年1月14日,“中国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德国专家共同修复的Xi理工大学曲江新校区出土的唐代公主李佳的皇冠以惊人的方式揭幕。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套修复的唐代皇冠,从中可以窥见唐妃的奢华生活。
唐朝公主皇冠珠宝全部“打包”到实验室
2001年11月的一天对陕西考古研究所来说是重要的一天。这一天,在Xi东郊的Xi理工大学新校区的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个大型墓群。到2003年,考古队在这里清理了182座坟墓,包括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坟墓,其中140座是唐朝的坟墓,占绝大多数。
震惊世界的唐代李嘉公主墓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墓群中最大、等级最高的坟墓。据报道,在挖掘过程中没有在地表发现明显的土墩。然而,当推土机用来推土时,墓道和墓室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专家们后来挖掘了这座坟墓。
出土的随葬品包括金银制品、青铜器、彩陶、瓷器、玉器、漆器、铁器和铅制品。尤其是当华丽的王冠和服装被发掘出来时,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在我们面前,五颜六色的皇冠饰品残破不堪,显得零零碎碎,但它们仍然无法抗拒自己灿烂夺目的风采。王冠由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组成。在许多金饰之下是鲜艳的翡翠鸟的蓝色羽毛,颜色艳丽,极其豪华和令人震惊。
这件宝物是唐公主李杰的皇冠。墓志铭显示,墓主唐公主李菊是唐高祖李园的第五代传人,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病去世,享年25岁。
幸运的是,坟墓相对完整,没有被破坏。然而,由于1200多年的侵蚀,历史上墓葬多次受到水的渗透和冲击,墓顶被破坏,墓葬中的遗物漂流漂浮。例如,墓中的壁画很少见到痕迹,只有少数地方留下了一些颜色。清理和保护物体非常困难。在考古发掘现场使用直接提取物体的方法可能会丢失大量原始和真实的信息。
为此,考古队采用石膏固定和整体提取的方法,将头饰品和身体饰品分开包装,运回陕西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进行“微清理和发掘”。实践证明,李甲墓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整体保护,有效遏制了环境融合对各种脆弱文物的进一步破坏,实现了出土文物从考古发掘现场向实验室的顺利过渡,是修复复杂的古代科技宝藏——太子妃的保障。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唐李墓修复保护工程负责人杨说,这顶王冠重800多克,高42厘米,大小370多个部分。"实际人数肯定超过了400人,其中许多人已经安然无恙。"
“微雕”再现唐代公主的奢华生活
由于没有原始资料来检验各种配件的组合和修复,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召开了一次示范会议,邀请专家在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向修复者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并决定在科学修复的基础上,对墓主人、服饰和配件进行艺术修复展示。同时,为了保证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和研究需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xi理工大学精密光学测量研究所联合开展了相关物理数据的三维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模拟。
整个皇冠上的数百个装饰物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为了尽可能地恢复皇冠饰品的真实外观,在大规模清洗和修复之前,实验室利用x光对整体“包装”的石膏包进行分析,了解包内文物的性质和分布等原始痕迹,然后利用显微镜对文物的表面进行详细观察。由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此次微清理发掘采用“及时清理、记录、修复构件、加固易损材料”的基本原则,每一步都必须留下信息。
打开石膏袋后,用竹签、手术刀、刷子和其他工具在显微镜下从表面向下逐层清洁。对于表冠来说,最重要的是表冠部件的相对位置和整体结构。因此,每一层的清理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照片和图纸,并做好详细的文字记录,以免丢失原始真实信息。然后,取出所有装配零件,并继续清理,直到所有装配零件都清理干净。
据报道,王冠的许多黄金部分表面覆盖着0.1毫米至0.15毫米的金珠,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杨说,这种金珠工艺属于美化工艺,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目前,这种工艺在中国已经很少见了。此外,大量使用绿松石,使皇冠装饰具有西部地区的风格。
2010年2月,经过一年半的修复,罗莉公主的皇冠揭开了面纱。修复充分体现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公主冠修复的工作方法和实践为类似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参考。
杨透露,他们已经对李杰公主的遗体进行了CT扫描。按照比例来看,她是一个大约1.6米高的年轻女子,“她可能还是很漂亮,有着整齐的牙齿和漂亮的身材”此外,相关部门正准备恢复他们的人类形象。
中德联合修复探索更高技能
罗莉公主的皇冠修复工程是中外文物技术合作的典范。
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文物保护相比,中国的文物考古和保护技术及人才相当匮乏。为此,中国在文物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著名的秦俑保护和法门寺丝绸保护都是在中德专家的合作下进行的。根据中德两国*签署的科技合作协议,德国教育和研究部自1990年以来一直领导和资助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尝试和开发新技术,以恢复、保护和记录中国的考古发现”。
这座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实验室建于1991年,旨在修复公主的王冠。这是陕西考古研究所和德国美因茨罗马日耳曼*博物馆合作的结果。这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与外国合作建设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实验室。
来自中国和德国的10多名专家参与了李洁墓文物的修复工作。修复工作非常严格而且“累人”。考古研究所的女修复者杨说,她在修复阶段工作了很长时间后晕倒了。此外,这里还得提到专门负责王冠修复的德国女专家——安娜·格雷特·格里克。
格雷克毕业于德国戈麦斯罗马日耳曼*博物馆文物修复学校,这是一所在欧美享有盛誉的专业文物保护和修复机构。她非常喜欢金银饰品。她过去在一家金店工作。她的父亲也从事金银饰品行业。美因茨文物修复学校在录取学生时非常重视学生的相关工作背景。恢复公主的王冠是格利克被派往中国后的第一项任务。当她得知自己正在修世界上唯一的唐公主的皇冠时,她非常高兴。
据报道,美因茨罗马日尔曼*博物馆文物修复学校的学生在开始正式学习文物修复之前,必须接受2至3年的手工技能培训,并学习牙医、锻造工人(金银)、机械加工、象牙雕刻、钟表制造、设备安装、陶器、建筑制图、木工等。经过这些手工强化训练,我们可以掌握各种材料的特性和对器具形状和外观的敏感性,从而享受实际操作。只有通过培训考试,才能申请康复训练。每年大约有300到400人申请6个培训名额。用“百分之一”来形容也不过分。这种模式不是通过高等教育,而是更接近职业培训,被文化和保险界誉为“美因茨模式”。
十多年来,美因茨罗马日尔曼*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每年都派出最优秀的人员到陕西,引进先进的工作方法,运用新材料和新思想,与中国人员一起完成文物修复工作。
据记者了解,2010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建立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研教学实践基地,以更好地培养地方文物科技人才。陕西考古研究所一直非常重视与高校的合作。目前,已与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实习和科研共建基地。这种合作也将对提高陕西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科研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的记者侯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