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史学与子学的现代诠释
学院后面一定有一个人,这个人后面是他生活的时代,这个时代只不过是一群人在特定空间的活动。
学术是思考的原因,它要求人们去追求“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追求客观性是思维的永恒目标。
因此,学习具有超然的性质,不能被个人情感、偏好和习惯所干扰和扭曲,也不能被社会习俗、权力、意识形态等所干扰。
虽然这样的理想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人能如此超然地进行学术研究。即使它不受外力影响,它自身的气质也是不可避免的。
学术研究的对象也不同。一个是自然物体,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和天文学。这种学术研究特别强调客观性。人们发明特殊的机械测量工具来确保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最大程度上,人们应该被排除在外,没有参与,人们就不应该参与。工具和技术有它们自己的生活。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客观而准确地呈现世界。
一个是文学、宗教、哲学、历史和其他非自然的东西。这些事物的最大特点是它们与人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没有人的参与,这些东西就不会存在。也就是说,为了研究这些东西,一个人不能回避人,一个人不能不研究人,研究人需要人同情和理解。然而,有一个矛盾。学术研究应该排除人,现在应该增加人。
为了方便起见,我用传统的术语来指“子科学”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的非自然科学。原因是这个子类拥有大量的医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农业等知识。可以看出,子类实际上是一门自然科学,而在历史类中,它只是政治和其他事件。
这孩子学会做。今天的科学是子研究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科学家群体一直保持着客观、包容、开放和理性的态度,共同努力追求无所不知的伟大理想。传统的子研究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开发。
但是史学很难。
学术性要求史学也应该客观和非人性化。然而,史学的本质要求人性化,不能太客观。陷入僵局。
第二个最好的方法是将历史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历史,另一类是社会史。目前,不能客观地研究个人历史,但社会史可以。人们早就发现,社会有一个稳定的规律,可以用物理学和其他方法来研究。
社会与经济、地理、天文等密切相关。只要这些是清楚的,社会就会清楚。因此,不必担心史学中的社会史部分,它是可以客观研究的。
然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一个偶然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人的力量有时是不可估量的。此时,一个人必须深入自己的心理世界,把握自己的个性。
如何客观地研究一个人,尤其是他的心理世界?
似乎我们只能通过“观察他的行为”和“听他的话”然后运用移情来理解他的心理状态。
这就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所做的。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他们总结出了一些人格类型:反社会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分类型人格、偏执型人格、躁狂抑郁型人格、自虐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和超然型人格。
在中国传统中,这种人格从古代就被总结出来了。最著名的是《人物志》,它根据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人进行分类。
后人充分发挥其作用,形成了所谓的“五行人格”模式。人们被分为五类:木头、火、土、金和水。研究发现,五种人格类型之间实际上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既有利益,也有冲突。因此,有五行生克法。
例如,一个木讷的人易怒、焦虑、强壮、自尊,但有做事的能力和毅力。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自然可以分析出这个人可能是一个木头人。
你可以从黄金人中推断出一个木头人,前提是你先确定了黄金人。如果他们是木头人,他们不会非常喜欢黄金人,他们偶尔会有厌恶甚至愤怒。
出于同样的原因,人们可以从以水为基础的人推断出木头人。木头人最喜欢水性的人。他们可以相处得很好。以水为基础的人不会干涉他人,也不会像以金为基础的人那样无休止地说话。
这样,是否意味着人们也可以客观地学习?
这仍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结论还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也不能通过科学的证伪检验。
个性总是在变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会改变。这使得客观研究更加困难。
因此,有必要依靠各种研究来弥补观察:应考虑环境因素,应调查个性和自然,还应考虑暂时的心理状态和思想。
人们不仅在现场表演,还潜伏着卧底。
因此,对客观研究的渴望只能实现一半,而主观研究决不能少或少,除非它不是对人的真正研究。
任何从学术研究中得出的结论都会有研究者的主观气质,而没有纯粹客观的学术。
要理解一个理论,最好是读一本传记,读一份年表,了解这个人,思考他的内心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