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全球首个肝癌诊断试剂盒在沪问世

科普小知识2021-08-07 08:30:24
...

全球首个肝癌诊断试剂盒在沪问世

全球首个肝癌诊断试剂盒在沪问世

科学网上海1月26日电(记者黄鑫、通讯员齐露露)今天,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敦辉新技术*“医药-科研-生产”创新模式论坛上,有消息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贾凡教授和副院长周建教授带领团队在肝癌诊疗领域取得两项重大研发成果。该团队开发了“7种微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并收集了0.2毫升血浆,以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该团队开发了“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和检测系统”,可改善肝癌复发、转移、诊断和治疗的预后。据报道,这两项成果拥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实现了技术转移,或者可能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上翻开新的篇章。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新诊断的HCC占世界总数的55%,其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现有数据统计表明,晚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于0,根治术后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然而,现实是非常残酷的:肝癌的发病是隐蔽的,在早期没有具体的症状。大约80%的患者已经进入首次诊断的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即使进行了根治性手术,60%至70%的患者在5年内仍有转移和复发。肝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7%左右。

突破早期诊断的障碍,对于促进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经过九年的研究,由贾凡领导的团队已经筛选出了用于早期肝癌诊断的分子标记,该标记由患者血浆中的7个miRNA组成(目前该分子标记模型已经获得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专利)。该试剂盒仅需采集0.2毫升血浆,通过对7种肝癌相关微核糖核酸检测结果的综合评价,可以准确诊断肝癌,灵敏度和特异性达到80%以上。

贾凡告诉记者,对于大约30%到40%的临床甲胎蛋白阴性患者来说,用常规方法很难找到肝内肿瘤。该试剂盒突破了这一盲区,能以84%的灵敏度和88%的特异性筛选出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癌患者。血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试剂盒的应用还可以显著提高临床各种类型肝癌的诊断效率,包括小于2厘米的小肝癌,从而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该试剂盒能够实时动态监测肝癌的治疗效果,并及时预警肿瘤复发和进展,其性能比传统的甲胎蛋白检测高出约35%。至于便捷的采集方式,将在患者的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多项血液检查能及时反映治疗效果,预警肿瘤进展,减少患者对传统影像检查的依赖。

据悉,该试剂盒已完成多中心临床验证,并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2017年8月,CFDA获得了三类设备注册证书和生产许可证。从今年起,它将在全国20个省市和多个中心推广使用,成为临床医生诊断肝癌、监测患者预后和疗效的更有效工具。

专家表示,随着试剂盒的普及,我国肝癌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可能会提高到20%至30%,有效降低死亡率。

关键症结在于肝癌患者的低生存率和高复发率。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种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贾凡院士和周建教授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检测到“外周血中循环的肝癌细胞样干细胞”,发现循环的干细胞样肝癌细胞可作为预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新指标。该团队独立开发了多种CTC分选和检测技术,并成功开发了世界上首个“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和检测系统”原型和检测试剂盒。相关核心技术获得3项发明专利,申请5项发明专利。该系统可以实现从全血样本到四氯化碳的一站式自动样本处理,包括血液离心、液体处理、四氯化碳捕获、细胞染色等步骤。捕获CTC的灵敏度可达90%以上,8小时内可处理24个样本,捕获的CTC细胞也可用于下游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每个CTC的基因突变和表达谱。这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效预测复发、疗效监测和干细胞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当天的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上海敦辉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技术专利转让协议》和《技术专利许可协议》,以3000万元人民币转让或许可研发过程中产生的8项核心发明专利。该系统的衍生产品“ChimeraX-120TM循环肿瘤细胞全自动样品处理和检测系统”,正在为CFDA注册申报做准备。据悉,目前只有美国的CellSearchTM系统从监管部门获得了注册和上市许可,这是CTC测试的国际黄金标准。与CellSearchTM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检测灵敏度高、CTC分选方式多、CTC下游分析兼容性好等优点。

贾凡院士在论坛上介绍了开辟“医药-科研-生产”创新链,实现产业链“中山直造”的经验。据了解,中山医院与创新型医疗企业上海敦辉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山-敦辉新诊疗技术*。实现了医院-转化平台研发-企业生产-实验室应用四点一线高度统一的合作模式,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诊疗技术。通过建立“医药-研究-生产”的新模式,开拓了医药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集成。这一新模式不仅将加速我国先进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而且将有效提升我国国内新的诊疗技术向国际先进行列的核心竞争力。“医药-研究-生产”的中山创新模式为将最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应用于疾病性质的研究,探索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落地”为可用于临床并服务于广大患者的医疗产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