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50年回首:5/6时间搞科研

科普小知识2021-08-02 09:41:17
...

201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完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与天然胰岛素分子具有相同化学结构和完全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它标志着揭示生命本质之旅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被誉为中国“前沿研究的典范”。在这一天,5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仪式在上海科学院于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一座建筑中举行,以纪念这一成就的诞生地。

前一天,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包括陈长青、叶云华和唐卡罗在内的许多参与者聚集一堂,回忆50年前的那段时期。这项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有机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结果出来后,来自不同单位的研究人员分道扬镳,有些人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了。当北京大学的唐卡罗教授见到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陈长青时,“他几乎认不出来”。毕竟,他们现在已经80多岁了,50年前才20或30岁。

陈长青大学毕业一年,24岁进入牛胰岛素合成研究团队。唐卡罗只是一个21岁的大三学生。叶云华是整个团队中最年轻的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叶云华(音译)回忆道,当年参与这项研究任务的人“大多是非常热情的年轻人”。她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当时的“热度”,其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我们没有周末或假期,我们整天都在实验室做实验或在图书馆查阅文献。那时,没有奖金或加班费。没人关心它。“北京大学几个人的月薪分别是62元和56元,在北京大学工作时没有医疗保健费。然而,如果上海有一个办公室,每月的医疗费用超过3元,每个人都会非常满意。”

当时,一些老科学家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整个团队,也给了年轻科学家留下自己印记的机会。叶云华表示,包括时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王英来、副所长曹、沈在内的老一代人,一直以来都对这些年轻的研究人员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在关键时刻向他们提出建议,但他们的名字在最终发表的文章中却不见踪影。

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所长刘晓龙也深受感动。他说:“包括项目协调小组组长王英来先生、项目负责人曹先生、拆卸工作负责人先生,他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没有签字。面对名利,老一代科学家正在谈论奉献和追求事业。这种状态和风格不正是当代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吗?”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报道,1965年的《中国科学》杂志上只有21人被提名。叶云华说,许多人参与了牛胰岛素链A或B的一些片段的合成,但在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们没有名字,“他们是为成功做出贡献的无名英雄”。

在当天的邮票发行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郭传杰在致辞中提到,今天的纪念活动不是为了陶醉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对比今天,面向明天,从科研*和机制入手,营造一个不浮躁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能够取得真正的科研成果。他说:“与半个世纪前相比,我们不知道今天我们的科研条件改善了多少倍,我们的科研经费增加了多少倍,但很少有像牛胰岛素这样的重大成就。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谴责的问题,如研究时间不足和研究团队的限制,在牛胰岛素的生产过程中可以看到,并可以看到一些相应的“积极启示”。正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前副院长张申贝回忆的那样,当时,研究人员和受训人员是平等的,相互帮助,他们的工作受到每个人的尊重。对于年轻人来说,它也给了足够的空间,“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为团队中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每一次学术交流活动和每一次工作讨论都是一个学习的课堂”。

更重要的是,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六年零九个月期间,**的政策保证了这一成就的诞生,如实施“十四条科学”,保证五分之六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尊重知识分子,给予科学家工作的权利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原题:回顾合成晶体牛胰岛素50周年:让年轻人站出来保证5/6的科研时间)

阅读更多

合成晶体牛胰岛素50周年纪念邮票首次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