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倭长技以制倭的戚家刀
电视剧《抗日英雄戚继光》以明朝嘉靖年间的抗日战争为背景,刻画了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抗日民族英雄,引起了观众的同情。明朝末年与日本海盗的最后胜利有很多原因。齐家军善于向敌人学习武器。传奇人物祁家岛的发明及其刀术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
明代七架刀和短刀(网络图)
可以说,明朝正规军在抗日战争初期并不顺利,直接表现为兵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进入浙江抗击倭寇,第一次率领军队在龙山抗击倭寇。历史上称之为“龙山之战”,也是嘉靖正式抗击倭寇的第一场战役。我没想到明军会立即被比自己少得多的敌人打败,而且不听命令。幸运的是,戚继光躲过了这场危机,找到了一个制高点,运用精湛的箭术,射中了敌人的首领。然而,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出乎戚继光的意料。他在想为什么明军如此害怕日本海盗。
随着大大小小的抗日战争的进行,戚继光更加强烈地感到,明军在武器装备上有很大的缺陷。据戚继光将军写的《冀孝舒心》(冀孝舒心)记载,“日本人跃进时,足有十余尺。当一把刀有五英尺长时,他将有五英尺长。我们很难抓到短武器,但如果抓不到长武器,我们将遭受两次以上的肢解。”据考证,短语“身体的两个以上的部分”不仅仅指一件武器,而是指人和武器被切割成两个部分的事实。
当时日本海盗使用的武器是,出自中国唐代大刀。这是一把有一定弧度的长柄长刃武器。当时,明军使用的武器是自宋代以来就已程式化的手刀,在民间俗称“大刀片”。这种武器的主体不像山城那样薄和短,在攻击范围上也不像山城那样宽。更重要的是,山城的锻造工艺是自唐朝以来逐渐在中国失传的包钢技术。也就是说,叶片体和叶片芯分别由具有不同碳含量的硬钢和软钢制成,使得内部坚韧而外部坚硬。它的韧性比只有高碳含量的大叶片好得多。
《抗日英雄戚继光》中的剑与剑(网络图)
武器上的明显差距迫使戚继光努力破解山城的方法。迫在眉睫的战争使得很难在短期内快速制造出一种独特的武器。最好的办法是“掌握日语技能,控制日语”,吸收和借鉴日本敌人山城在明军武器上的优势,并结合自己的使用习惯。戚继光最终创造了具有山城特色的齐家刀。
这一成就被记录在隆庆征服日本海盗后于1568年撰写的《军事训练与实践》杂集中。据文献记载,“铁应该精炼得更多,而刀刃应该由纯钢制成。从后面开始,应该用刀子将刀片调平,直到刀片光滑锋利。这是有益的,尤其是在肩膀上。”多亏了戚继光的努力,军队重新获得了近1000年前的包钢技术,制造的刀具在韧性上可以与山城媲美。考虑到中国人使用武器的习惯,这种刀很细长,有一定的弧度,但它的身体比山城的稍短一些。此外,手柄有一个明显的向下弧形,据说可以单手或双手握刀。这比完全依靠双手持刀的日本海盗更加灵活机动。
《抗日英雄戚继光》中双手持刀的士兵(网络图)
问题随之而来。自从宋代出现了制造方法和使用技术相对简单的大型刀刃以来,自汉代以来一直流传的双手持刀技术逐渐失去了用途。新造的齐家刀也是一把长柄刀,战斗的主要方式是双手握刀。然而,当时没有人熟悉双手持刀。这个难题应该如何解决?
这也是一个巧合。嘉靖四十一年(1561年)春夏之交,戚继光在以台州(今浙江临海)为中心的新河、花街两地组织军队连续九次打败倭寇。这是台州的伟大胜利,被誉为“九战九胜”。在一次战斗中,戚继光偶然获得了一份日本书目,名为《柳荫目录》。这本书的作者是爱州翟义祥,日本剑道三大流派之一柳荫的创始人。经过随行翻译的解读,我了解到这其实是一本介绍山城艺术的专业书籍,无疑给急需双手持刀指导的新发明刀带来了实用的希望。
由于戚继光的努力,明军重新获得了双手刀术(网络图)
此后,戚继光根据这个秘籍,结合中国传统刀法,于同年创造了一套与齐家刀的特点完全吻合的刀法。这一年是心有年,所以这套刀法被称为心有刀法。这种刀法充分利用刀柄的弧度,可以单手或双手握刀。充分发挥腰部的力量,可以像剑一样,可以劈开,灵活自如。戚继光留下的齐家刀和与之配套使用的心有刀法,为明军在抗倭援朝东亚战争中取得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戚继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位善于吸收和发明的天才战略家。
参考:
钟著《金戈铁记——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与传统》
《明朝戚继光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冀晓舒心》中华书局2001年版
《军事训练与纪律通论》,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张明阳的《疯狂的武器——也谈古代兵器大师戚继光》
相关阅读:
要了解戚继光的天才军事著作,请在戚继光的《抗击倭寇秘籍》上盖章,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