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敏院士:“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图为郑哲民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他与力学结缘、回归中国、推动中国力学发展的过程。孙子发
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不遗余力的著名机械师郑哲民院士,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他“给力”祖国,祖国给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
郑哲民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成员。他也是美国工程学院的外籍成员。他是中国爆炸力学的创始人和先驱之一。他也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学习两个“钱”的结合机制,回到中国
郑哲民院士早年的学习和工作,与力学结下不解之缘,从美国和欧洲回到中国的经历,都与钱学森和钱伟长这两位国内外现代科学技术的著名科学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1943年,郑哲民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次年转到机械系。1946年,抗战胜利后,郑哲民的工学院回到清华校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在班上,大四学生郑哲民第一次接触到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等现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谨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民的极大兴趣。1947年毕业后,郑哲民留在清华大学担任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许多年后,郑哲民回忆说,钱伟长让他决定了学习力学的方法,钱伟长对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的重视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
1948年4月,经钱伟长等人推荐,郑哲民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生。1954年9月,郑哲民从纽约乘船离开美国,前往欧洲。次年2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随后与钱学森一起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956年1月,郑哲民成为力学研究所首批科技人员之一,并被任命为弹性力学组组长。同年,他还在钱学森主持的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中,作为助手参与了国家力学学科规划的制定。后来,在钱学森的指导下,郑哲民创立了爆炸力学学科,这些都深深影响了郑哲民的研究方向和风格。1984年2月,郑哲民还接过了钱学森的接力棒,成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
创立爆炸力学引领中国力学发展
郑哲民早年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他根据国家需要从事地震响应和涡轮叶片型线的研究。
后来,由于国家科研布局的调整,郑哲民选择了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的研究方向,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完整而深入的爆炸成形研究成果,从而拉开了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郑哲民在爆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第一,他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促进了完整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二是建立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武器设计和武器效果评估提供新的力学依据。三是开拓爆炸成型、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发展水下爆炸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理论,解决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问题。
郑哲民还通过对“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认为“瓦斯突出”的动力来自于煤层瓦斯所蕴含的机械能。
同时,作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郑哲民参与并主持了一系列重要力学学科及相关科学规划的制定。他掌握着中国力学的整体发展方向,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非线性力学等力学分支或领域的建立和发展。
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郑哲民提出的标度理论的硬度表征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广泛的应用。它也以他和他的合作者的姓氏命名。引领中国力学发展的郑哲民,为中国力学与国际力学的融合和中国力学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研究需要耐心倡导“*探索”
尽管中国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郑哲民认为,学术界浮躁的风气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需要耐心。目前,有些人渴望成功,不能坐下来坐在板凳上。他们所做的最多是中等结果,很难有杰出和有影响力的结果。有些人急于求成,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这最终将极大地制约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警告说,作为一名科学家并不像每个人看起来那样美丽。“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那一刻是非常快乐的,但更多时候是痛苦和无聊的。我们在重复的错误中寻求突破,在重复的实验中总结创新。”
在郑哲民看来,现代科学精神的实质是从古希腊时代继承下来的“*探索”精神。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来看,“*探索”精神相对薄弱,这也是导致中国缺乏科学创新的核心问题。要真正激活科技界的创造力,“*探索”不仅是一种科学精神,更是一种人生目标。
郑哲民指出,中国目前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在政策方面。现在各种奖项和项目申请“让人浮躁,欢迎东方和西方,像无头苍蝇一样撞在一起”。年轻人渴望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的效果,无法安定下来,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心。他呼吁尽快对年轻研究人员进行减压,让他们从易怒和冲动的“包围”中解脱出来。
现年89岁的郑哲民仍然活跃在科研领域。近年来,他将研究重点转向水下高速飞行器的流固耦合力学、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及安全等。领导相关研究团队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资源与能源开发做出贡献,并指导相关研究团队继续开展爆炸和撞击动力学研究。
80多岁的郑哲民总是面带微笑,带着一些孩子气的顽皮和天真。和他关系密切的同事说,微笑和乐观可能是郑长寿和健康生活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