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郑哲敏院士:爆炸,并不都是破坏
CFP供应图
■我们的记者王静
2013年1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冬天充满了热情。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正在这里举行。
在明亮柔和的灯光下,郑哲民带着喜庆的音乐走上讲台,接受了胡*主席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红色镀金奖状。
在热烈的掌声中,这位老科学家带着如释重负的微笑,光彩照人。
获奖不是偶然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范静告诉记者,郑哲民是爆炸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郑哲民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他因“对爆炸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的贡献”被选为美国工程学院的外国院士。周对他说:“你独立地和国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模型;在核爆炸方面,你比国外更早提出了描述岩体的“饱和模型”和“滞后模型”,并计算了各种因素对核爆炸效果的影响。你的成就证明你配得上这个头衔。”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所长洪友石是郑哲民的学生、助手、同事和朋友。2009年,当中国决定编写《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述》时,他被任命为郑哲民的撰稿人。
洪友石说,郑哲民曾经告诉他要遵循写作的原则:“首先,科研要反映我回国后的科研经历。第二,主要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权重。既然说起来,它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受欢迎的,因为读者大多是非专业的……”
中国科学院的白一龙院士说:“几十年来,郑先生确实很出色。爆炸力学的理论和应用获奖绝非偶然。”
在白一龙看来,郑哲民从来没有简单地用现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对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这个国家急需他所有的工作。当许多人被问题困扰时,他能从现象中看到关键点,找出规律,思考和实验,然后从概念层面突破,解决问题并应用它。
成就来自小碗。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人都知道一个不寻常的小碗诞生于几十年前。
小碗是中国炸药力学研究的重要起点,也是中国力学研究走向世界的象征性对象。
早在1960年秋天,力学研究所的操场上发生了一次小爆炸。烟雾散去后,一个薄铁板被吹进一个小碗里。
在碗出现之前,爆炸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毁灭性力量。这个碗的出现表明爆炸得到了适当的控制,它的能量可以在加工、准备、创造和建造中发挥良好的作用。这个碗表明郑哲民和他的团队对爆炸形成和相关的水下爆炸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这个爆炸成形实验使时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并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因此,中国的爆炸力学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黄说:“几百年来,力学被分成两大类: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然后根据它们的变形和响应特性建立力学分支。郑先生提出的概念和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建立了一套基本的力学理论和方程,即流体弹塑性理论。它可以根据压力与强度的比值,自动判断和处理同一介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相应的规律。介质在高压下可能具有明显的流体性质,在低压下可能具有固体性质。塑性和塑性都需要在中间状态下同时考虑。”
对于郑哲民提出的判断标准,他的同事曾建议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郑哲民数”,但他拒绝了。
流体弹塑性理论是郑哲民的学术高峰。他将很快成功地把基于它的爆炸力学应用到强爆炸、常规武器、炸药加工、炸药筑堤等方面。
"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在学术领域的扩张."黄对说道。
20世纪80年代,郑哲民预见到海洋油气资源的战略地位,组织中国科学院十多个研究所开展海洋工程研究。
此后,他在力学研究所建立了一个非线性力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倡导建立一个环境力学实验室和一个流固耦合系统力学的重点实验室。
善良和严厉
今天,郑哲民已经88岁高龄了。老人对“下一代亲戚”的感情非常明显。郑哲民对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学生总是非常善良。只要这个年轻人有一点点思想火花,他就会高兴地给予鼓励。
然而,郑哲民对研究者的态度完全不同。无论年龄、职位或地点,他都会当面指出问题,毫不留情。力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总是尊重和害怕他。
黄记得几年前,郑哲民让他的团队做一项能够满足国家重要需求的研究。他表现出犹豫,因为研究方向并不完全一致。郑哲民严厉批评他:“力学研究所一直在做国家需要的任何事情。当我回到家时,我不明白爆炸的原因,也没有去做。为什么你现在不能做?”
批评过后,郑哲民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基础,亲自在网上搜索该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整理推出相关方法,并向黄、等人讲解相关知识。几年后,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
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李世海在他的博士研究期间担任年轻的力学学术组织的负责人,社会活动增加了一段时间。郑哲民得知后,生气地对他说:“你在搞什么鬼?冷静下来,做你必须做的事情。”
目前,李世海正在力学研究所进行灾害地质力学的基础研究。郑哲民对此表示强烈支持,并警告他:“这是一个大问题,但也是国家的一大需求。”
国家的紧迫是郑哲民不变的情怀。
《中国科学日报》(2013年1月20日,第4版)
上一篇:郑哲敏:一定要干“出汗”的活儿
下一篇:科学家精神永续 科技火苗生生不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