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欧阳自远院士自豪讲述:中国人有能力探测更远

科普小知识2021-09-18 11:30:50
...

●嫦娥一号获得了整个月球的图像,这是世界上最完整和准确的图像。

●嫦娥二号已经飞离地球6500公里,成为一个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小天体。

●嫦娥三号将首次在月球上安装天文台,并首次携带核能。

■本报记者甘晓

探月工程第二阶段是中国无人探月工程“盘旋、坠落、返回”三步战略的第二步。嫦娥三号任务是二期工程的核心内容。嫦娥三号任务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软着陆地外天体和月球表面自动测量,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嫦娥”接力到三月

中国的无人月球探测计划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盘旋、坠落和返回”。

2007年10月,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精确的变轨,成功绕月飞行,进行了科学探索,全面实现了预定的科学和工程目标。

“嫦娥一号首先获得了整个月球的图像,这是世界上最完整和准确的图像。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告诉《中国科学》。

同时,科学家通过干涉测量法、伽马能谱仪和X射线能谱仪获得了9种元素的全球含量和分布。利用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探测月球附近的空间环境,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利用微波辐射计测量了全月土壤层的厚度和分布,估算了全月氦-3的含量和分布以及氦-3资源总量。欧阳自远回忆说,当中国科学家提出嫦娥一号的科学目标时,主持俄罗斯月球探测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感到非常惊讶,“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

三年后,也就是2010年10月,“嫦娥”号再次升空。嫦娥二号是嫦娥三号的主角。在嫦娥三号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开辟了一条直达月球的飞行路径,增加了X波段测控,提高了数据接收能力。

“所有数据都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根据这些数据,迄今为止已经发表了大约200篇文章、专利和国家标准。欧阳紫媛说道。

他认为,“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已经完成了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环绕”科学目标,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期待“玉兔”坠月

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已经开始。嫦娥三号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将首次完成登月任务。

所谓“着陆”就是发射月球软着陆装置,搭载月球车(俗称“玉兔”月球车)在着陆区附近进行原地探测。有必要突破对地外天体实施的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天技术。

不久前,著名书法家欧阳送给欧阳自远一幅书法作品,叫做《长空漫步》。“这四个字让我仿佛看到了嫦娥三号在月球上前进时收集数据的无忧无虑的画面,”欧阳自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他说:“嫦娥三号使我们离月球更近了,我们希望它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科学发现。"

根据计划,嫦娥五号将在两年内完成探月工程第三阶段的“返回”。“嫦娥五号将直接软着陆月球,挖出月球土壤样本,用机械臂铲在月球上自动钻取核心样本,并将其放入返回舱。最后,太空舱将自动离开月球并返回地球。”欧阳紫媛介绍道。

欧阳自远认为,通过实施月球卫星探测、月球软着陆探测和月球车探测,以及月球软着陆探测和取样返回,中国完全有能力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并逐步建立月球基地。

在欧阳自远看来,探索月球的目的之一是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首要的是能源需求。“月球上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资源。在月球上一天相当于在地球上14天。此外,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也没有气候变化。月球表面的太阳能密度比地球高得多。月球的土壤层含有极其丰富的氦-3资源。氦-3是受控核聚变的原材料。月球上氦-3资源的总量大约超过100万吨,至少可以满足人类社会一万多年的能源需求。”

月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丰富的铀、钍、稀土、钛等资源,但目前由于经济成本高,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没有开采计划,但我们应该向世界提供月球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此外,月球的环境特征,如超高真空、温差变化大、宇宙辐射相对较强、无全球固有磁场、重力相对较小等。,是开发一些合金材料和生物制品的首选场所。月球环境是月球天文观测和科学实验的基础。月球也将成为深空探测的转运站。

飞向更远的太空

欧阳自远认为,除了月球,中国人应该能够探测整个太阳系。

“主要的科学问题包括,首先,探测太阳系中的生命信息;第二,太阳、地球和各级天体的起源和演变;第三,太阳和小行星活动对地球的灾难性影响;第四,开发利用外星资源,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重建地球——把火星变成人类的第二个栖息地。”他说。

欧阳自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始制定详细计划,探索太阳系各级天体和太阳系空间。太阳系探索将集中在火星、金星、木星系统和木卫二、近地小行星和小行星带、太阳和行星际空间。

欧阳自远预计,面对许多科学问题,如太阳系生命活动的信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天体活动对地球的灾难性影响以及对地外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利用,中国应该飞得更远,探索更深更远的宇宙。

《中国科学日报》(2013-12-02,第5版,特别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