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校人才之困 山东大学瞄准这些积弊
高校人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解开“编外人员”身上的“无形枷锁”?“非在职”研究人员能被包括在内并被“平等对待”吗?如何取代“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如何评估应用科学家?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高校人才改革的制度和机制问题,山东大学正在进行探索。日前,《山东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工作*和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22项措施直接触及了人事工作长期存在的弊端和“痛点”。
一方面,这些政策放眼全球,反复强调人才引进的效率,并通过"循规蹈矩,盖章"来避免效率的滞后;另一方面,它注重“内部激活”,打破人才的无形“天花板”,使教学、科研和应用型人才能够找到出路。
改革职称评审方法,消除“编外人员”的“无形链条”
经过30年的等待,山东大学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的陈教授揭开了他的“心结”。
“我的一个项目已经完成了17年,国家每年都支持它。然而,重大研究项目需要随着时间积累,短期评估是不科学的。由于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也无法为专业职称的晋升提供帮助,该组织的年轻人不愿参与。我只能把它给11名‘非在职’的研究人员,但他们的发展非常有限,工资也不高,因此流失率很高。”
陈的案例指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评估应用科学家?“非在职”研究人员能被包括在内并被“平等对待”吗?但是,这两个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山东大学人事部长吴震告诉《科学日报》,根据现有的应用科学研究评估体系,“没有用就没有结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孙芮也认为,在目前的定量评估体系下,大量科研人员被引导到“短期、快节奏”的项目中,很难“十年磨一剑”。
《意见》颠覆了本文:弱化年度考核,强化任期考核;鼓励“给年轻人更多时间做科学研究”同时,科学研究不同于教学,对文章的“一刀切”要求是不现实的。为此,《意见》允许单个突出的、科研绩效相当的替代。
这符合杨再兴的期望。这位来自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年轻教授坦率地向《科技日报》记者承认,“经过一年一度的考试和考验,我们怎么能‘不分心’?对就业期限的评估是尊重科学研究规律的唯一途径。”
非正式人员是美国许多大学科研的主力军,近400名“非在职”人员活跃在山东大学的科研前线陈告诉记者。事实上,在国内高校中,“编外”人员是一个客观的团队,但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结合最近国内高校的招聘通知来看,"非职业"招聘通知并不少见。这是一群“在系统之外”的科学研究人员。他们“工作多,收入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对“编外”人员的“无形枷锁”正在被解除。例如,《意见》建议给予他们身份,并将"非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学校职称制度;同时,将“在职”和“脱产”纳入人才队伍总体规划,合理划分岗位。
薪酬,薪酬,晋升,保留代表大学未来的博士后候选人
“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才能避免人才管理改革实验的同质化。”中国人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刘阳说,突出山东的优势和特色是山东高校人事制度和机制改革的关键之一。
“它不针对就业、官员或亿万富翁。它旨在培养‘大学科学家’。”这是山东大学“泰山学院”八年前成立时的初衷。八年来,这所学校每年都向国内外输送大量优秀人才。牛津大学、巴黎师范大学、巴黎高科技大学和其他世界著名大学都有山东大学的学生,但很少有人留在山东大学。
“人才流失,为什么?”这是高校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问题。现在,答案很清楚:工资和上升的渠道。
五年前,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出版了一本名为《大学教授薪酬概览》的书,书中对中国教授薪酬处于世界排名底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可以说,服务年限和学术成就是高校教授任命和评估的主要标准。在学术序列中排名较低的博士后研究员一直工资较低,但他们代表着大学的未来。
为此,国内高校纷纷提高了“博士后”待遇。这个“意见”还包括一个“加薪”条款。改革后,博士后队伍待遇将全面提高。一群人的年薪可以达到30万元,大多数博士后的年薪在20万元左右。
决策权的下放和“巨额资金”从科学研究转向控制人民的财产
人们经常用“不想要的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不想要的人来了”来描述高校一线科研机构缺乏自主权的现实。
作为一名专业“赢家”,陈教授自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大学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期以来,他的一个愿望就是获得“人事权”,比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的任命权可以下放给我们吗?”
现在,有一个答案。
“谁会叫火?这个决定应该由那些能听到枪声的人来做。”吴珍引用这句话说,改革将给予基层人才更大的自主权。例如,学院有权决定自己的选拔和任命,制定自己的评估标准,并分配自己的绩效奖励。作为科研的“大赢家”,陈还将被授予“首席专家的独立决策权”——包括对人民财产的完全控制权和对技术路线的决策权。
与南方大学相比,大多数北方大学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走了一小步。起初,它在该地区没有优势。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和机制,滑坡可能会继续。对他们来说,是时候改变了。
作为人事部长,吴珍可以更冷静、务实地看待改革。“为确保登陆,各单位带回了任务图,各责任单位将制定一份时间表,包括行动计划和任务分解,并提交给监察室进行定期监督检查。”
然而,对于高校来说,人才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旅程只是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