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是谁
丞相也好,宰相也好,所谓“位极人臣”、“百官之首”,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指古代封建王朝最高大臣和行政长官,在皇帝左右辅佐其总理天下大事,类似今天的总理、首相之类官职。宰者,主宰也。相者,辅佐也。丞者,也是辅佐之意。西汉丞相陈平曾总结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一般来说,丞相的历史更早,而宰相稍后一些。春秋及以前叫相国;战国、秦、汉(分为三公)、三国叫丞相;此后两晋开始,以及南北朝则叫宰相,隋朝、唐朝虽然也叫宰相,但有代名,比如尚书令、同平章事之类,北宋其实也是类似,但都是宰相;南宋、元朝、明朝初期也叫丞相。
其实,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公卿、尹、丞相、宰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录尚书事、同平章事、黜置使、枢密院、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
当然,有时候,丞相、宰相也不一定是最高长官,比如唐玄宗时期改尚书仆射为丞相,当时的丞相就不是宰相之职;元朝的行省丞相则为地方官,亦非丞相。而宰在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官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为官的通称。还有些时期,除了朝廷有相,各个小诸侯国也有自己的相,其地位显然低多了。
更具体地说,丞相宰相制度起源于商战国。秦国自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以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萧死,曹参继任。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改称为相。因为中国的官僚行政体系长期采用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所以丞相宰相是非有不可的。
其实,东、西方几乎所有封建王朝,朝廷里都缺不了这么一个官员、一个职位。相是皇的助手、股肱,但彼此之间又有斗争、分权,既矛盾又统一。
但是,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专权的丞相胡惟庸后,就彻底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此后直到清朝一直沿袭,虽然也出现过内阁大学士、首辅、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类似的相位、皇帝助手,但比较过去的丞相、宰相是大为不同了。所以,这胡惟庸亦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的中书省丞相。
胡惟庸(?—1380),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皖派首领之一,明朝开国功臣。洪武三年(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洪武十年(1377)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此后骄纵跋扈,专权自负,贪污受贿,毒死刘伯温,并企图毒死徐达;甚至心怀异志,招兵买马,企图*(另一个说法,这是朱元璋为剪除权臣而栽赃给他的)。公元1380年爆发“胡惟庸案”,为明初四大血案之一,遭朱元璋处死。
上一篇:殷国茂:一位接地气的大师
下一篇:盘点那些*烧脑游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