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钱颖一院长:在最功利学院做最不功利的改革
钱颖一教授
经济学家钱颖一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已经10多年了。在此期间,他没有带博士生,也没有申请科研基金。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教育改革成为他最重要的话题,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两卷本新书《大学改革》中。
从2013年开始,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将收到哈佛大学前校长伯克的《钱颖一:重返大学之路》、《枪炮、病菌与钢铁:钻石的人类社会的命运》、《何兆武的学校笔记》等图书。除了恶魔之外,一切都与经济学无关。
在这所大学开设的最热门专业的本科课程中,140个学分中,只有50个学分是专业课,70个学分是普通课,20个学分是选修课,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你能找到比我们学院更多的‘功利’领域吗?然而,正是在这所最“功利”的大学里,我们提倡最不“功利”的教育钱颖一说。
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职业。
如果你能做点什么来改变世界,那是什么?
许多人这样回答:改变中国的教育体系,或者说高等教育体系。
钱颖一没有这样的野心。他必须集中精力上大学。
2006年秋天,钱颖一成为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第四任院长。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说。
钱颖一认为他很幸运,“改革的时代给了我一个好机会”。四十年前,1977年,他参加了北京密云县一所公社中学的高考。他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名大学生。1981年初,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1949年后,他无意中成为第一个在西方国家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学生。
钱颖一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他的研究集中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改革。
回国后,研究改革的经济学家把自己变成了改革的一员。
"教育改革比经济改革更难,学校改革比企业改革更难."钱颖一可以看得很清楚。
当钱颖一2006年回到中国时,他已经离开清华25年了。在此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他在大学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中国学生知道如何考试,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思考;他们擅长回答作业,但不知道如何开展团队项目和做报告。他们擅长在GRE和托福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他们英语说写不好。
2006年10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咨询委员会年会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前国务院总理*听说只有七八门课程用英语授课,对钱颖一大发脾气。
早在2001年,*就表示希望经济管理学院将来能转向英语教学。在*的《讲话记录》中,有这样的记录:“我绝对不是崇拜外国事物,也不是奉承外国,因为现在经济全球化了,你不能和外国人交流。你如何融入全球经济?我们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改革开放,说英语是绝对不可能的,尤其是管理。”
钱颖一“杀了”并跑到经济学家李稻葵教授的班上说:“休息后开始,英语课就要结束了!”李稻葵回答说:“好。”
就这样,改革开始了。
听完这节课,钱颖一在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三分之一的人能理解,三分之一的人一般,三分之一的人跟不上。
这是开始。
自2007年春天以来,大学本科英语教学的比例已经提高了50%以上。到目前为止,55%的班级用英语授课。
“我们不是盲目地提高到100%的英语教学。我们要求学生能说中文和英文。”钱颖一说。
最商业化的人最赞同本科课程改革。
英语教学只是一个起点。
2002年,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个轰动性的消息:包括钱颖一在内的28名在海外大学任教的中国教授被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聘为特聘教授。
钱颖一志愿为学院的第一年设立了两个学期的“经济学原理”。
"我一直认为本科教育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他认为18岁至22岁的年轻人比晚些时候更有可塑性。
上任后不久,钱颖一就拜访了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的李荣融,听取他对学校的建议。当时,SASAC在面试公务员时,李荣荣对钱颖一说:“清华的学生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但这些高考作文高分的聪明人怎么能写不好呢?”
钱颖一也不明白,所以他问他的学生。学生们告诉他,高考语文和写作能力没什么关系。这是一篇老一套的作文。
他还参加了北京几所高中的几门高中课程,这让他明白了为什么本科生抱怨他们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下降,以及为什么高考作文得满分不一定能写出一篇有根据的文章。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决定增加这方面的培训。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钱颖一找到了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后来,我终于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大学聘请了一位老师来教“中文写作”。
钱颖一在2009年清华大学的教学研讨会上提到了这件事,这引起了其他院长的共鸣:博士生导师经常为学生论文表达不清晰而苦恼,并帮助学生修改论文。
钱颖一做了一项调查:哈佛的本科课程都是选修课,只有一门课例外,那就是“英语写作”。麻省理工学院是一个工程技能很强的机构,对写作也有很高的要求。
钱颖一在美国大学呆了25年,他知道中国很容易在本科专业知识方面赶上他。然而,在普通教育中,这是困难的。
在此之前,钱颖一已经开始组织大学同事进行为期一年的本科教学调查,研究国内外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2009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为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试点,开始加强通识教育。
今年秋天,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中文写作”和“中文交流”课程。2010年春天,《心理学导论》首次开放。
在钱颖一看来,本科教育应该是广泛的,允许学生学习看似“无用”的知识。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是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一项创新。钱颖一认为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提问。这是中国学生的短板。
这门新课程是由时任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的杨斌教授的。这门课程的英文缩写是CTMR。钱颖一这样解释:在医学上,CT和MR都是用于医学诊断的仪器和设备。在清华,CTMR已经成为一种思维诊断方式。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经常会问:“在这个问题上,你有CTMR吗?”
钱颖一对此特别满意——当一个名词变成动词时,它表明事情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识教育和批判性思维教育已经在清华的学生中扎根。
在2010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上,钱颖一介绍了本科课程改革。咨询委员会中一些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此非常积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反,这些最商业化的人最赞同本科课程改革."钱颖一后悔了。
“我们收获了一个教育家”
“我们正处于增长时期。”钱颖一说,大学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一样的,“只要是在增长时期,解决问题就好”。
这位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说:“我把经济改革的所有方法都应用到教育改革中了。”
钱颖一说:“我是一个靠自己做事的人,通过在最后插一根杆子来做事。”
有些人说改革应该算作一种经济手段。钱颖一在他的书里有经济账户,比如他为学院筹集资金的努力。但在改革中,并不是所有的账户都是经济账户。以“中国与世界”课程组为例。几乎所有的外籍教师都可以*授课。“这些人来是因为他们同意你的职业”。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处学术主任朱玉杰计算出,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本科课程——40名教授中有30多名教授教授本科课程。在70多名副教授中,近60名教授本科生。
有人评论说,本科教育改革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又成立了一所本科学院。
按照中国现行的考核制度,本科改革是最难产生“成绩”的。“我不在乎‘成就’,这是价值观。”钱颖一说。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是谁?这里每年只招收180名本科生,其中近100名是省高考前10名,其中约20名是各省第一名。
钱颖一说:“我们必须为他们在高等院校学习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不能官僚主义和庸俗。”
每年,钱颖一都要逐字修改本科课程。因为他的办学理念很简单:大学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学生的生活。
对学生的关注从小事开始。每学期,经济与管理学院都会为本科生举办“院长下午茶”,钱颖一会和自愿报名的学生“聊天”两个多小时。学院还有一个学生教学顾问委员会,每学期开两次会,直接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
钱颖一认为他是“管理学校最投入的人。他花在本科教育上的时间可能比任何海外学者都多”。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写的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越来越少,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也越来越少。
2014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医院历史上的第一次。
改革不仅针对本科生,还针对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硕士、博士、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等各类课程。清华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学院治理结构的建设也在各系率先进行。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在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听取了一位美国学者的演讲。10年前,他来到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从讲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看:“这真的很不一样。”
钱颖一认为,在回国后的几年里,他“尽了最大努力,完成了一些事情”。他的自我定位是:“做一些事情的理想主义者”。
2016年底,钱颖一因其十多年前对“*和企业激励机制在转型经济中的作用”的研究而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奖。经济学家吴敬琏在颁奖仪式上说:“多年来,钱颖一一直忙于管理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这无疑减少了他在经济学方面的精力,但我们获得了一位教育家。”
上一篇:教育部:同意设立茅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