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家支招如何缩短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

科普小知识2021-07-19 12:10:26
...

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根据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和皮尤研究中心1月29日发布的一项调查,两者之间的距离确实有点长。

以转基因食品为例,它是最有争议的。调查结果显示,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可以安全食用,但只有37%的美国人持这种观点。然而,98%的受访科学家认为问题在于公众不理解他们在说什么。另一方面,公众认为科学家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信的。

为什么科学家和公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此不同?科学家远离公众还是社会远离科学?问题又出现了。

距离不可避免吗?

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确实有距离。许多受访者都这么认为。

“科学家从科学研究的范围中获得数据,并相信它是可信的;公众对世界的感知来自感性生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大光表示,在不同背景下讨论一个问题的结果是不同的。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高山认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是不可避免的。“科学发现往往与常识相反,公众意见服从常识。两者将会相交,但会有相当大的延迟。”

专家认为,科学家有责任发现自然规律或实现技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事实。基本上,他们不会妥协,因为公众理解与否。但是,他们也表示,科学信息的增加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精细化加深了公众理解科学研究成果的难度。

"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公众了?"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金拓教授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和公众之间不应该有交流。只有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科学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公众只有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素质。

正确的态度是关键。

那么,科学家应该如何对待公众呢?对此,李大光表示,许多科学家不愿与公众打交道,因此中国的科普一直徘徊在低水平、老式和传统的模式中。"对问题和麻烦的恐惧是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普及中的态度."他说,许多人愿意告诉每个人真相,而不是挑战。这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

专家表示,即使面对争议,科学家仍有自己的缺点。一些专家说,许多事情的争议都是科学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而当科学技术应用到社会中时,它们并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涉及到伦理、文化、经济甚至宗教。然而,在这个时候,科学家犯了一个错误,只把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来讨论,并且认为如果公众不了解科学,他们就没有资格谈论这个问题。

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要改善两者的关系,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培养科学家,使他们善于与公众打交道。"科学家也是一种职业,科学也可以用来谋生和获利."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刘兵表示,科学家也有自己的专业兴趣,对科学家的要求和标准也应该改变。

仍然需要平等的讨论。

除了科学家和公众本身的作用,目前科学家可信度的下降再次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近年来,许多科学事故,如福岛核泄漏和实验中滥用动物,使得公众不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判断。

对中国来说,许多问题,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垃圾焚烧和化学燃料的使用需要讨论,以促进共识。"如果科学家自身的可信度得到更好的塑造,越来越多的人会相信科学家."高山说。

在李大光看来,为了缩小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差距,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平等讨论的模式。为了应对一个科学问题,*、媒体和公众与科学家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例如,1989年在丹麦出现的协商一致会议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是科学家和公众,而不是科学家之间的辩论模式。公众会倾听,双方会平等地讨论问题。”李大光说,中国也需要一个类似的模式,而类似的科学讨论目前还没有在中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