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教育报:“千万别报”折射职业规划教育缺失

科普小知识2022-05-30 12:01:02
...

“不要报考古代,因为没有人比这个世界更了解可笑;不要引用英语,因为汉字很难找到。不要报道环境工程,因为实习基地在一个垃圾处理场……”最近,一组志愿高考“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图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一些“过去的人”举着一大张白纸,上面有图片和事实,上面写着“不要报道某某专业,因为某某原因”。(《新京报》,7月2日)

《永不报道》可能有恶搞的成分,但真实的例子可能更能说明问题:武汉一所附属大学的大一女生张静(化名)想从英语转到金融专业,但因不符合从英语转到金融专业的要求而被拒绝,因此她以平等的受教育权遭到侵犯为由将大学告上法庭。最终,武汉中级人民法院在其最终裁决中驳回了该案。

大学生想改变专业的原因有很多,改变不成功的原因也有很多,可能是因为高考成绩或高考成绩不符合目标专业的要求,也可能是学校当局对学生专业调整有比例限制。然而,无论如何,有不少像张静这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并渴望“换工作”。这反映了高考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的困惑或盲目,是以无数青春的虚度为代价的,也是追求实用功利主义教育的必然结果。

这是因为,本应在报道时给予有效指导的学校和教师,更关注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几名学生的一本书的在线阅读率,而不是学生和学科之间的最佳匹配以及学生个性和专业之间的准确联系。高等院校更注重学校的声誉、就业率和海外旅行,很少介绍各个部门和专业的知识结构、教师、教学方法和未来出口。同时,由于缺乏生活规划意识,考生及其家长只有分数而没有职业规划,职业错位是不可避免的。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7.8%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由于许多实际因素,只有少数人成功地改变了他们的专业。他们只能接受努力学习。他们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是可以想象的。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现象,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调整和创新机制,从源头上减少“错位”。

放眼海外,美国的一些小学有一个职业体验日,鼓励学生穿上他们想追求的制服。许多中学提供职业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以及我如何去那里。当学院和大学录取学生时,他们通常会进行面试。参加面试的导师将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语言能力、发展愿望等。他们还将向学生解释他们专业对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和未来就业形势的特殊要求。这种充分沟通和双向选择的机制从起点有效地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和专业,避免了学生浪费时间和学校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

相对而言,中国的中小学在职业规划、学科和专业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学校教育不应该掉以轻心。中小学是学生了解自己、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校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职业目标,并提供必要的适当课程来指导他们实现职业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转变观念,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一些中小学教师非常清楚这一点。在课程开始时,他们会详细介绍这门学科,包括什么内容,学什么和怎么学,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这门学科的发展框架,并对这门学科有深入的了解。

当学生对专业发展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就不会有学生吵着要换系甚至起诉学校这样的极端现象。只有当我们进入“湖光秋月两个阶段”的状态,教育才能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实现彼此的成功。(原标题:“不报体”反映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