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院士热议:实用性缺失是成果转化的最大瓶颈

科普小知识2022-05-30 12:01:08
...

“我们现在取得了很大成就吗?”在中国工程院化学工程、冶金和材料系全体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提高了在座院士的胃口。

目前,中国研究人员撰写的科学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是,在刘看来,真正能够拿出来为国家做贡献的东西并不多,甚至太少。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也有同感。在学习*领导同志讲话座谈会上,她表达了对当前形势的担忧:“我很清楚,我们没有翻译多少科技成果。”

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科技转化指标评价中排名第一。作为校长,王迎军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但她并不满足:“我们学校每年生产大约2000项专利。有多少人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被转移到企业,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的驱动力不断减弱。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科技创新。然而,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科学和技术不足以领导和支持经济和社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低贡献率是中国大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科学技术不提供实际结果。仅仅提供文件是不够的。”刘对直言不讳。

研究人员经常说,每年都会产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但许多成果一发表就被搁置起来。

但是在刘看来,的那些成绩根本就没有用。他对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更感兴趣。“我们现在缺少的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东西。”

"这里,我们的接力棒专用纸有一个问题。"刘认为,成果转化需要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包括各种激励机制。

为什么现在很多科技成果都流向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在研究中发现,京津的科技成果大多已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实现产业化。"这与当地科技管理人员的关注和支持有关。"许匡迪说,“他们的管理比较贴近市场。他们头脑中有业务管理概念,结果自然会在那里流动。”

“好的结果不需要大喊大叫。”刘说,科研人员要自觉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现状,积极与企业结合,从企业发展的更高位置上审视技术瓶颈,设置技术路线,真正做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重大瓶颈问题的战略性应用技术。

"一个科技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至少要达到他的工资水平。"刘笑着说。

王迎军坦率地说,让更多的成果更快地转化,并不是让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

“科技工作者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某项科学研究工作中,甚至一生只做一件事。事实上,他们想做的是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应用到社会上,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强大,发展得更好。”王迎军说,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真正期待的,尽管这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