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走进中科院支疆前沿:沙漠绿洲让希望永驻

科普小知识2021-10-03 11:39:43
...

■我们的记者倪思杰

对于那些喜欢旅游的人来说,参观中国最大的沙漠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然而,对于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人民来说,在保护沙漠公路免受沙尘暴侵蚀的同时,毗邻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并不令人愉快。

现在,在中国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已经成为沙漠中的“绿色走廊”。与此同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绿洲,科学研究人员和当地人并肩抗击沙尘暴,用青春的汗水将“死亡之海”滋润成“希望之洲”。

沙漠公路的守护者

8月4日中午12: 30,沙漠在阳光下变得又热又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北段,沙漠公路巡警黄子友正在绿化带的一所房子里做午饭。房子后面是一条无尽的新月形沙丘链。

在这条沙漠公路上,黄子友和他的妻子只是护林员之一。对于*来说,这条436公里长的“绿色走廊”来之不易。为了保护沙漠公路防护林带,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不遗余力地每4公里安装一台水泵,每台水泵都有护林员守护。

1995年,为解决油气运输问题,中石油投资8亿元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上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沙漠等级公路。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虽然同时建立了70-300米宽的机械防沙系统,但沙漠公路的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科学院*生态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以下简称塔中站)负责人许馨文告诉记者,沙漠公路建成后,公路继续积沙,养护费用逐年增加,机械防沙系统受损,严重制约了油气的正常勘探开发。

这是许馨文和其他研究人员早就预料到的问题。为此,他们进行了连续12年的试验研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建立了流沙地高盐度水灌溉造林技术模型,为防护林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003年6月17日,国家批准建设总投资2.18亿元的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同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作为技术支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和塔中沙漠植物园已经建成。

如今,“绿色走廊”林带总宽72-78米,总面积3128公顷,种植各类苗木近2000万株。

希望大陆的创始人

100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称为“死亡之海”。然而,顽固的中国科学院*地黄研究所在“死亡之海”的中心建了一个植物园。

2002年,塔中沙漠植物园建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位于广阔沙海腹地的植物园。如今,这个世界上自然环境最恶劣的植物园不仅筛选出了优良植物,为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种质资源,也成为沙漠油田工作者的休闲场所。

“我还记得在塔里的第一站。我们参观了塔中的植物园,但这里生长着数百种彩色的花卉。有绿色,就有生命。有绿色,就有希望。”这是一位塔中油田工人写的一段感情。(版本2旁边)

塔中植物园每一个花园的设计都体现了长青的心血。“我还想在绘制设计图时,把这个地方变成沙漠中的欧洲花园。”长青看着他身边的沙冬青,笑着说。

然而,塔中地区恶劣的气候使得实现这一愿望更加困难。“沙子缺乏营养,灌溉水中含盐量高,经常有干热的风和沙尘暴,沙子表面流动性高。植物物种在这里比在其他地方更难生长。”

十多年来,由于常青树和园林工人的精心照料,植物园变得越来越繁荣。他们先后从中国吐鲁番植物园、*、北疆、宁夏、甘肃、青海和非洲引进了400多种植物。目前,已经保存了200多种沙漠植物。他们还成功引进了99种沙生植物,包括14种乔木、62种灌木和23种草本植物,并通过实验研究对这些物种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对于这些植物,乌鲁木齐的常青家庭每年在沙漠中度过250多天。"接下来,我想介绍更多的树."常青说。

沙漠家园的*

受沙尘暴影响的地区不仅仅是沙漠内部。从塔中站向西南走500公里到达和田地区的策勒县。由于靠近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个国家已经抗击沙尘暴30多年了。

20世纪80年代,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几个城镇,包括策勒县,都处于紧急状态。当时流沙锋离策勒县城只有1.5公里,而尼雅镇的流动沙丘离民丰县城只有3公里。没有退路的民丰县几乎退到了昆仑山。

现在,距策勒县城3公里处,一圈绿化带环绕着一座100多亩无植被的沙丘。这个沙丘正是30年前威胁策勒县的“沙丘废墟”。

如果中国科学院策勒荒漠研究站和*策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以下简称策勒站)在1983年没有将实验研究点设在这里,策勒县可能早就不在现在的位置了。

策勒站建立后,研究人员立即开始了“防御战”“第一步是空间站上的老一代研究人员在绿洲外建立一个全面的保护系统,防止沙丘向前移动,危及绿洲。第二步,根据水资源和抗逆经济植物的培育,在绿洲周围建立经济生态屏障,逐步实现保护系统的盈利性和可持续性。”*地黄研究所副研究员桂东伟告诉记者。

他说,在此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一个综合防治绿洲沙尘暴灾害的保护系统模式,并结合三种生物保护措施,即沙障后的草带、人工固沙灌木和窄带多带防沙网,防止沙漠向绿洲的扩展和蔓延。

同时,科研人员探索形成了分洪灌溉和植被恢复技术模式,完善了防风固沙林和薪炭林建设技术体系。

这些技术消除了策勒县被流沙吞没的威胁,并使正在蔓延的流沙后退了5公里。同时,种植植物不仅具有防治沙害的主要功能,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20年前,由于这些成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奖”授予策勒站策勒县流沙控制试点研究项目。

今天,桂东伟正在思考如何更合理地“绿洲”。“我们正在考虑水资源是否能够承受这些生态屏障,并在可持续用水和有效生态屏障之间找到平衡。”桂东伟说。

记者笔记

如果你没有到达*,你就不知道*的大小。直到我到达*,我才知道生活的艰辛。跟随“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之旅”的队伍,花了9天时间,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部到南部,再到北部,行驶了3000公里。

在*,给外人留下最直接的印象是无尽的黄色沙丘。一路上,破败的房屋和艰难的民生让人们心酸。“和田人受苦了。他们每天必须吃半公斤土壤。他们白天吃得不够,晚上必须化妆。”这是和田地区流行的一句话,也是*环境的真实写照。

然而,越是困难,科技力量就越大。无论是阿克苏站、塔中站还是策勒站的科研人员,都毫不犹豫地远离家乡,在沙漠中扎根。和这里的人们一起,他们将共同增加地区收入,抵抗自然的破坏。

过去,*土壤贫瘠,人均年收入低。沙尘暴正在肆虐,你可能会醒来,被沙堆困在房子里。目前,这里提倡设施生态农业,改良盐碱地,利用盐沼地;固定沙丘在沙漠中传播绿色。

20年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两个奖项都颁给了*:一个是“策勒县流沙治理实验研究”,另一个是“盐碱地分洪灌溉大规模恢复柳树种植技术”。

国际地理联盟干旱地区资源管理分会主席霍华德·门森对中国科学院的成就评论如下:“在人类征服沙漠和造福人类的斗争中,你们取得的成就完全说服了人类。这是人类在沙漠斗争中的伟大胜利!”

"这里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生活."在*,干旱土地上的植物看起来并不茂密,也不翠绿,但它们巨大的根非常顽强地抓住流动的沙子。科学院的科学家就像这些植物一样,没有华丽的光环,却深深扎根于此,成为*人民最真诚的同志。

《中国科学新闻》(第一版集锦,2015年8月12日)

阅读更多

走进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前沿:科技服务让繁荣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