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王夔院士:高中是科学素养形成关键期

科普小知识2022-02-04 11:20:04
...

王夔院士:高中是科学素养形成关键期

汪洋

■李晨阳,本报见习记者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降了吗?以什么方式?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教育家汪洋最近一直关注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汪洋运用“研究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他发现,不同阶段的化学教师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定的规律:高中教师往往认为学生的素质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毕业率并没有下降;大学一年级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不能阅读大学课本和提问,但由于课时和内容的减少,表面上没有什么差别。大学高级教师认为,许多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仍然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至于研究生导师,他们觉得相当多的研究生在阅读文献、分析问题、总结和展示研究成果方面有困难。此外,他们在写毕业论文时还得依靠导师。

“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来学生的素质确实下降了,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素养的培养。”汪洋说道。他认为科学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但关键在于高中阶段。

与中美两国的人才成长过程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剪刀差”:我国中小学生的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但在大学方面,这种差距是相反的。汪洋指出:剪刀差的交集在高中。

可以说,国家非常重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要求也体现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那么为什么在这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呢?汪洋认为,从目前的高中教育模式可以看出端倪。

什么是科学素养?人们有不同的意见。汪洋把这个概念归纳为三个层次。他认为第一个层次,也是核心层次,是最基本的“读、写、听、说”。阅读、理解、判断、决定、辩论、讨论和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在科学素养中得到实践。汪洋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甚至语文课也强调欣赏和背诵,很少强调学生对语法基础、文章结构和逻辑思维的掌握。

第二个层次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模式倾向于让学生认为他们在高中学到的观点绝对正确,从而排斥其他观点,不敢质疑它们。另一方面,学生只会记住结论,不管它的来源。我不知道科学结论需要被证明、推理和判断。”汪洋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经验证据的科学思维,不利于提高他们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个层次是知识和技能。“这应该是我们的优势,因为当前的教育模式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但是效果如何呢?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和学生把名词、公式和规则的短期记忆作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忽略了对核心思想和概念的理解。以下问题是肤浅的知识和僵化的概念。

汪洋说:“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育来教授科学还是通过科学来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改革教育*都是唯一的出路。

对比当前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可以发现美国中学生在学习上有明显的更丰富的选择:多样化的教材、大量的阅读、不同层次的选修课以及针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性实验。然而,中国中学生必须面对统一的要求,教科书和标准答案。美国的高中生必须参加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并在假期写报告。中国的高中生在假期忙着上辅导班为高考做准备。

因此,汪洋呼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要特别重视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不仅决定了受教育者的生活,也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计划的实现!"

中国科学新闻(2015-08-05,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