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杨卫:科研经费管理需尊重科研规律 合理配置

科普小知识2021-09-13 12:29:04
...

杨卫:科研经费管理需尊重科研规律 合理配置

近十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概况

没有人头费,只有设备费;年初申请,年底给钱;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需要在项目开始时就像项目预算一样准确地列出科研经费的预算...近年来,一些不符合科研规律的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规定受到了批评。2014年,科技*改革有许多亮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分配的主要渠道之一。最近,在研究经费的使用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相关政策从今年开始实施。那么,新措施的考虑因素和方面是什么?我们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伟院士来谈谈他的想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有什么支出?

设备、材料、测试、加工、燃料、电力、差旅、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出版/文件/信息传播/知识产权服务、劳工、专家咨询及其他费用

新措施:资金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014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关闭相关事宜的通知》,规定从2015年起,各类项目的申报资金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列出的资助强度是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总和。这一做法是基金委员会实施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简而言之,直接资金是指在特定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中发生的费用。间接资金用于改善科研活动的各种支持条件,如办公室、实验室、水电及相应的服务。直接基金和间接基金是世界上比较常见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法。其主要依据是研究者需要一定的辅助条件来开展学术研究。用间接经费来支付这部分费用,不仅可以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透明,减少钻制度漏洞的可能性,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积极性。

美国科学基金会也使用这种方法,但设置比率与我国不同。美国科学基金会通过与各大学的谈判来确定间接资金的比例。一般来说,谈判学校的科研水平越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间接资金的比例就越高,如斯坦福大学和其他常青藤名校。然而,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间接经费的比例因大学而异,直接经费根据科研项目本身确定,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对于同一个项目,声望越高,当地经济水平越高,所需的总体资金就越高。因此,申请项目的竞争减少了。这也为避免名校资金过热提供了一个约束机制。

“间接基金”的概念最早是从中国科技部的一些科技项目中引入的。今年,科学基金会正式建立了这个系统。对于500万元以下的项目,我们暂时将间接资金的比例定为20%。对于500万至1000万元的项目,间接资助为13%。但是,10%的项目超过1000万元。设定比例的原则是,利用这一间接基金,它可以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然而,项目资金越多,支持单位的间接资金比例就会越低,因为它们提供的服务不会以同样的比例增加。需要注意的是,支持单位持有的这部分间接经费可能成为基金委员会监督各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起点”。通过审计、评级等制度,推动支持单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支持单位更受欢迎,但科研人员的意见不一。有些人很受欢迎,有些人有疑虑。疑问的焦点是:以这种方式设立直接和间接基金是否意味着自己的科研经费减少,而总经费保持不变?我们在这里想说的是,其中一个间接资金是与绩效挂钩的,学校可以在这一部分对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给予适当的优惠。与此同时,在新的管理方法中,劳动成本的比例已经取消,科学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事实收费,只要人员数量、工作时间和挣得的收入准确合理,灵活性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大提高。今后,我们将根据发展情况进一步调整资金投入强度和资金使用规则及比例,建立信用评级,不断完善制度。

新的科学基金管理方法更加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有利于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更符合国际惯例。人永远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只有不断改革管理*,促进创新,服务科学家,基金委员会才能成为科学家的朋友。

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执行程度、增强灵活性和保证公平性来解决。

科研经费是科技进步的“源泉”,科研经费的管理本质上是科研资源的配置问题。为解决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实施了新的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我认为,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是分裂。长期以来,我国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科研计划,由不同的部门分别支持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由于多头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不足、分割导致的资源分配碎片化、科研项目关注度不足以及项目的多头应用。在过去的一年里,**发布的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计划改革的文件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是管理。资源配置是国家的行政和支出责任,是国家有关科研管理部门的责任。然而,对具体项目的评价最好委托给一个专业组织,该组织应是一个由经过挑选的跨部门人员组成的专业评价组织,这也符合国际惯例。

第三,表现过度。科学研究项目依赖于绩效,但是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研究周期,所以绩效不能简单地用来管理它们。薪酬完全由绩效决定是一种短期行为,这在世界上许多研究型大学已经达成共识。

第四是功利主义倾向。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为全人类服务,不能完全以利益为导向。评估指标的确定既要符合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律,又要促进人才的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根据我的经验,一个好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需要以下几点:

一是实施的程度。许多研究人员抱怨说,当他们申请一个科研项目时,科研经费直到年底才正式分配。两年后,需要结果。近年来,科学基金的财务执行情况相对良好。一些资金是在项目开始前分配的,由资金支持。

第二,相对灵活,符合基础研究的特点。科学基金的资金专门委托给支持单位管理。项目完成后的少量余额将用于未来的研究,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好评。

第三,公平。科研项目的审批应公平公正,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分配应通过高级专家的综合评价和客观公正的评价程序来保证。

基础研究投资仍然很低。

近年来,**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大对科学基金的投入。然而,纵向来看,在过去20年中,中国基础研究投资占R&D总投资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4%至5%之间,没有显著变化。在横向比较中,R&D在美、英、日、德等国的基础研究投资比例普遍达到15%甚至20%。

我国的基础研究投资主要来自**支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例如,2013年,中国在R&D的总投资为1180亿元,其中76%以上是由企业投资的,但用于基础研究的金额却很少。在美国和德国,也有一些私人基金会和其他私人资本支持基础研究,这在我国还没有出现。

相比之下,美国有两大机构支持基础研究。一个是美国科学基金会。他们2014年的预算是76亿美元,接近500亿人民币,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只有194亿人民币。另一个机构是国家卫生研究院,其年度预算约为300亿美元,其中一半用于基础研究,即150亿美元。除了其他支持组织,据估计,美国每年在基础研究上的支出约为2000亿元,是我们的四倍多。然而,目前中国和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差距比这个比率小得多。德国有四个支持基础研究的机构,其支持规模是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两倍,而日本也有四个支持基础研究的机构,其资助总额高于中国。但是这两个国家的经济现在比我们的小。

长期以来,人们感到基础研究和应用有些遥远,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事实上,基础研究有几个基本属性:首先,它是公共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涉及对全人类的贡献。第二是团结。一些科学研究的应用与基本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有理论才有技术。反过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第三,基础。基础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应用型人才也是通过基础研究来培养的,这是基础研究的来源。第四,竞争。基础研究包括*探索和国家目标,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第五个是颠覆性的。基础研究的突破可能会颠覆一项技术的发展过程。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研究的“源”功能日益突出。

在去年的CPPCC会议上,一些成员建议将整个R&D的基础研究投资比例提高到10%。我们基本上同意这一观点,但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本报记者杨舒采访整理)(原题:科研经费管理:尊重科研规律,合理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