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细化:让科研项目更符合科研规律
《关于改进和加强*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在相应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中建立和实施项目分类管理的组织实施机制。从规定中可以看出,未来项目管理的分类将进一步细化:基础前沿项目将强调创新导向,充分尊重专家意见,营造“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实施环境;公益性项目要强化需求和应用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提高项目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市场化项目突出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重大项目突出国家目标,主要是通过选择有优势的单位来承担项目和集中于重大事件。
宋淑英和她的同事对这样的规定感到高兴。宋淑英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多年来一直负责科研工作。没有人比她更能理解项目分类的含义。她说:“把科学研究项目分成几类是非常有意义的。前沿和基础项目必须有创新成果和创新理念。这类项目必须是高风险的。”她告诉记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已经承担了其中一些项目。为了让中国在国际计量中有发言权,它必须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努力。“这种项目非常困难和危险,”宋淑英说。“过去,科学研究人员害怕风险和失败。他们在建立项目时会降低技术指标。当然,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他们仍然要朝着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努力。就项目完成时间而言,通常需要三至五年才能完成。事实上,许多创新项目,即使是那些需要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也不可能在三、五年内完成。十年或二十年后,剑仍有可能被打磨,这一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风险。”宋淑英深情地谈到这些。
与前线主题不同,面向应用的主题必须面向需求。这一要求被业内专家呼吁多年,并最终在意见中得到强调和落实。宋淑英说,我们的许多计量研究需要与工业发展以及航空航天、国防和新兴产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项目的要求是什么?意见非常明确,因此当您申请项目时,您非常清楚如何把握关键支持点以及如何满足申请要求。“这样,我们将在项目的分类要求方面更加适应科学规则,”她说。
在许多科研人员的眼里,科研项目的分类管理一直都在做,但《意见》明确强调了这一点。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是一名在一线工作的研究人员。他告诉记者,当他和他的同事申请这个项目时,他们也知道不同的科技计划被关注。现在《意见》已经说得很清楚、很详细,很好。
同时,他也希望对项目的评估能够更好地分类,区别对待。他说,以基础研究为导向的项目通常会评估已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然而,面向工业应用的项目不仅要强调文章中影响因素的水平,还要关注在实际生产中解决了多少问题,使用了多少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实际生产。“这更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科研成果水平。”曹对说:
同样,宋淑英也认为,虽然项目和管理的分类应该明确,项目的评估也应该分类。“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要求,”她说。“过去,我们的科研成果过分需要专利和论文。目前,中国的科技论文和专利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事实上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宋淑英告诉记者,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发的铯原子钟时间和频率参考装置必须达到1500万年的精度,不得相差1秒。“我们要求项目结果的准确性达到这一目标,并保持稳定和可靠,以实现国际上的相互认可。如果无法达到这种设备的水平,就无法实现稳定性和可靠性,无论发表多少论文和专利,都将是无用或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