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记毛汉礼:在瀚海大洋里写就科研人生

科普小知识2021-10-18 12:34:54
...

记毛汉礼:在瀚海大洋里写就科研人生

青年时代的毛

■本报记者廖洋实习生郭满新、李晓庆

一百年前的1919年,对中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西方传入东方...

同年,毛出生于浙江诸暨。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与祖国的兴衰紧密相连的生活。

在日本侵华期间,毛独自一人,露宿街头,赤脚跋涉1500多公里到广西求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漂洋过海去研究物理海洋学。*成立后,美国*实施的禁令被解除。毛立即回到中国,投身于中国的海洋科学,开始了他在浩瀚海洋中的科学研究生涯...

毛是中国物理学家,物理海洋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1月25日正是毛先生韩立诞辰100周年。

用拳击的爱国情怀在艰苦的学习道路上奋斗

毛出生于诸暨县镇毛家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0岁时,村里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所小学,毛成为了韩立的第一批学生。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经过一年的学习,他考上了县*办的高中,然后以高分通过了金华高中。

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毛的求学之路也经历了曲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正常教学无法进行。毛不得不回到农村。他坚持学业,在家自学高中课程,参加高等教育机构的考试,并被浙江大学录取。

由于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广西。毛的家很穷,负担不起路费和学费。为了提高成本,他应该聘请浙江省财政厅在县城办的短期培训班上打零工,挑水、扫地、劈柴...最后,他弥补了成本。

1938年,日本飞机轰炸了叶山。战争导致浙江大学继续迁往贵州遵义。毛只剩下一点钱了。绝望中,他白天旅行,晚上呆在街上、废弃的郊区或寺庙里。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他终于如期到达遵义,入读浙江大学。

1946年,当时的*教育部决定招收一些公费学生,送他们出国留学。毛申请了考试。

据就读于浙江大学专业的毛说,他可以同时申请地理和气象专业,但他注意到很少有人申请海洋专业。

历史的教训仍在眼前。中国应该有自己强大的海防力量,中国应该有自己先进的海洋事业。

毛决定申请物理海洋学。

1947年,毛通过考试,被批准在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学习物理海洋学。

他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由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教育部切断了中国学生的学习经费。毛不愿放弃学业,空手而归。他选择在餐馆工作,以微薄的收入维持学业。

留学的艰苦生活锻炼了毛的意志,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1951年8月,毛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申请回国。然而,当时由于中美在朝鲜的战争,美国*发布禁令,禁止所有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返回中国。为了回归祖国,毛坚决要求律师与美国*打官司。诉讼持续了三年。直到日内瓦会议,美国才解除禁令,*、韩立和钱学森等人才在新中国解除禁令后成为归国科学家。

献身海洋科学事业,全力以赴,为国家出谋划策。

毛回国之初,韩立35岁。

当时,在中国大力发展科学事业的时候,毛韩立经常说:“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实验科学。调查研究应尽可能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没有准确可靠的调查数据,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

1955年至1956年,他与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唯共同领导了中国第一次“韦偃沿海鲐鱼渔场海洋调查”,并把“生产建设紧密结合,从海洋调查入手,逐步深化完善”作为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战略方针。

毛十分珍惜党和*给予他的“使用场所”,并尽一切努力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1956年,他参与制定了由周总理亲自领导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海洋部分。在规划之初,我国许多海洋机构尚未建立,实施该计划的条件尚不具备。他积极寻求领导支持,努力创造条件。

为了迎接“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任务,毛领导和见证了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许多“第一”。1957年6月,上海中华造船厂改装了中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考察船——金星号。1957年,毛领导了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综合海洋调查——渤海和北黄海西部的综合调查。他亲自带着“金星”出海去领导第一次航行调查。后来,他编辑并撰写了中国第一份综合性海洋调查报告《渤海和北黄海西部》。

从1958年到1960年,中国实施了“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规定的任务:编制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其数据和图集,简称“全国海洋调查”,这是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调查期间,毛离开了韩立的家,走遍了中国的沿海地区。他编辑出版了一部百万字的海洋科学巨著《国家综合海洋调查报告》。

1977年,毛患心肌梗塞,但他仍坚持工作。直到晚年,毛还积极从事国际交流,到世界各地参加会议、科学考察和访问。

1988年11月,毛在青岛逝世。毛逝世前两天,亲自观看了“极地”号南极考察船。他还出席了山东省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全体会议,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作了学术报告。

培养人才不要一步到位,要攀登科学的高峰

韩立精心培养人才,不拘一格。

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发现和培养“将军”和“指挥人才”是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他经常说:“没有一个能够努力奋斗的科学集体,我们就无法解决关键的科学问题,更不用说达到科学的最高峰了。”

回国之初,毛在妻子范怡君的帮助下,针对当时大多数年轻人英语水平低下的问题,在短时间内翻译了200万字的经典作品。这些翻译对培养中国海洋科学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56年,在中国开展大规模海洋调查之前,毛领导了相当于大专水平的培训课程。从1960年到1963年,中国科学院为了满足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决定采取加快培养紧缺人才的方法。毛还承担了的海洋学任务。他从全国理工科大学的三年级学生中招募了40名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并为物理海洋学大学开设了本科培训课程。这些人后来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海洋研究机构,其中大部分成为科学研究和管理的骨干。

为了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毛于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20世纪80年代,他已经培养了近2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在中国的物理海洋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本川说:“回顾我与毛主任的交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随和、真诚、坦率,让人感觉很亲切。他学识渊博,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工作,为培养人才而努力。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科学家,也是一名忠于党的好党员。他的声音、面容、笑脸和高贵的风格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

《中国科学报》(2019-025,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