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校获自主设置专业权后存自律难题

科普小知识2022-05-02 13:16:30
...

高校获自主设置专业权后存自律难题

这也是高校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赢得了建立自己专业的权利后,实现自我发展的难得机会。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克服“被管理”观念的障碍,抓住机遇,争取独立空间。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以下简称《目录》)、《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外语与外国历史》、《生物信息学》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引人注目。

在中国,如果你只按照传统的12个分支设置专业,培养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反对党工党领袖米利班德的“政治、经济和哲学”等专业就不会出现在招生目录上——因为当学生毕业时,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学位应该是政治学、经济学还是哲学。

长期以来,中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高校专业目录,设置本科专业的权利掌握在教育部手中。现在,经过几次改革,这所大学终于获得了独立设置本科专业的权利,这是它多年来一直呼吁的。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独立设置专业的优势呢?如何避免自己创业的误区?其次,高校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

从7所学校到全国的飞跃

经过两年的修订,《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条例》揭开了专业设置的神秘面纱。据悉,教育部已批准62种国家控制的专业和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其余专业可由高校自主设置。

事实上,早在2001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原则和意见》中就提出了“进一步扩大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次年,教育部最终选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大学进行试点改革,允许7所大学以备案制的形式设立自己的本科专业。

在接下来的10年里,试点之外的大学仍然沿用旧的做法,在目录中申请新的专业,下属大学必须通过教育部的年度专业审查委员会。在向教育部报告之前,地方院校还必须通过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然而,在目录外设置专业更加复杂。

北京大学学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陆晓东告诉记者,教育部下放大学生专业自主权至少会给大学带来两个好处。

改革后,高校将在《目录》中设置基础专业,以备案制取代审批制,变事前管理为事后管理。“这赋予了普通大学根据学生需求、社会变化和其他因素快速调整专业的自主权。“过去,当地高校在看到当地人才严重短缺时,无法及时开设相关专业的尴尬局面将被打破。

目录中还设置了特殊专业,以提供一些小规模注册的个别专业。例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2008年开始招收的古生物学专业,当时只有一名学生,就属于这一特殊专业。

“个人专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最典型的制度。其设置条件之一是国家政策允许大学独立设置此类专业,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陆晓东说。

幸福背后的担忧

从2002年的试点到2012年的全面*化,为什么要花10年时间来实施一个让人们拍手称快的决定?一些专家指出,教育部最大的担忧是,地方院校为了照顾经济发展,过度扩张热门专业,压缩基础学科。

诚然,“一管导致死亡,一放导致混乱”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写照。在这场改革中,当改革在北方找不到大学时,会不会有响亮的口号?

首先要考虑的是大学是否会盲目追求“大而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楚赵辉说,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并没有被排除。近年来,国内高校新建的专业大多是文科,或者是门槛低、所需仪器设备少的专业。例如,大学纷纷开设管理专业的趋势。

“设置专业的混乱表现之一是,如果没有条件,就必须强硬。高等院校开设新专业仅仅是基于该专业是否有学生以及学生将来是否能找到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老师和过去的积累。”褚赵辉说,完全建立专业与就业一一对应的观点,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内部需求意味着社会发展确实需要这些人才,而不仅仅取决于受过培训的人才能否找到工作。”

除了盲目追求“大而全”,赵辉的另一个担忧是,长期受行政力量制约的高校现在很难找到自己。他指出,这些学院和大学“束缚”自己,不积极寻求发展方向,习惯于不做决定和等待上级指示。“这是一种不作为的迹象,导致一些不良专业没有得到调整,更好的专业没有增加。”

高校应该如何自律

不久前,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为少先队员设立了硕士学位项目。然而,中国政法大学和四川大学已经有了儒学专业的研究生。

在本科学生自主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能否像较早下放独立设置专业的研究生一样,有条不紊地产生大量的新专业?

陆晓东说,高校特别是专科院校的适度整合是高校进步的标志,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发展。然而,“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育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能试图很快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高校开设新专业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知识。”陆晓东补充说,诸如创建新专业的要求、专业利弊的判断、专业产生和淘汰机制的考虑等,也是建立新专业的意义所在。

他建议,高校可以在不设立新专业的情况下,从周边高校寻求资源共享,比如扩大北京大学路社区之间的学术辐射,以及设立暑期学校来培养跨学科爱好者。

楚赵辉认为,大学开设自己的专业后可能出现的“大而全”现象只是一种短期表现。这是因为越多的大学设立自己的专业,就越有可能无法在微观层面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每个学校在社会分层中都必须有一个位置。从长远来看,让大学回归专业选择将有助于大学找到与社会的契合点。”

事实上,这也是高校实现自我发展,争取十多年独立职业权利的难得机会。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克服“被管理”观念的障碍,利用机遇争取独立空间。否则,授权就等同于名义上的授权。”楚赵辉说道。

行政权是不附带条件的,涉及专业权力。

在国务院削减各部委审批权限的背景下,也有人将教育部的这一举措比作“虎头蛇尾”。事实上,高校的专业设置仍然受到多重行政约束。虽然教育部授予了设置本科专业的权利,但对目录内的特殊专业和目录外的专业仍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陆晓东说,适度分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管死,一放乱”的局面。然而,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仍然需要对学科设置的创新更加开放,并能够接受一些特别重要的跨学科专业。

在褚赵辉看来,仅仅靠教育部和高校是不可能创建一个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好专业的。

"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行业评估机制."楚赵辉举了一个例子。在我国倡导发展学前教育的形势下,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在师资队伍中却没有专门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在教师工作能力不易界定的情况下,如果混入一些资历不足的教师,势必影响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

褚赵辉告诉记者,如果行业协会能够介入高校的专业设置,他们会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资格考试,这将是教师的选拔标准之一。首先是专业设置前的评估,包括对社会需求、设置条件等的检查。

此外,“专业评估也可以形成高校之间的相互比较,谁有资格开设一个新的专业将从比较中明确。”楚赵辉说道。

《中国科学日报》(2012-10-31 B1《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