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校长丁烈云:大学要做社会发展引领者
●大学里的“学习”一词实际上包括三个要素:学生、学者和学者。学生是学校的基础,学者是建立学校的途径,学习是学校的灵魂。
●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要体现“教育的循环规律”,还要体现“教育的革命规律”。
●如果中国大学脱离中国实际,不考虑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为中国社会经济做出贡献,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一直有创新和创业的传统。“微信之父”张小龙、PPTV·姚鑫、海豚浏览器杨永志等企业家明星都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此外,华中大学拥有多个国家创新基地,有效连接了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
重要的是建立特色,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全面性。
在线教育:你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大学的校长或秘书。你认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丁烈云:我认为这很有特色。所谓的特征必须基于大学本身的现实。这个特征不是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形成的,而是从开始到现在的延续。它非常重要的体现是大学精神。例如,我曾经工作过的华中师范大学,将“忠诚、优雅、简单、坚韧”提炼为一位百年语文教师的精神,并将“求实创新、修身养性”作为校训。它主要是基于学校对培训教师的定位,需要知识。优雅是道德的要求。还应该有脚踏实地的简单,自我完善和决心,这是教师的道德要求。这种精神和取向根植于学校百年传统,是百年传统的升华。
东北大学是由*首先创建的。它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近代史。从校徽可以看出,东北大学校徽最初是由林设计的,名为“白山黑水”。校徽呈盾形,正上方有四个古字“东北大学”,下方是白山,有狼和熊在看,暗示当时东北被列强欺凌,形势危急。白山下是汹涌的黑水。但是,学校的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是强调继承和发扬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思想路线。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注重学习,追求真理和创新”。“明德侯雪”是把人文素质、道德品质和责任的培养放在办学育人的首要位置。“实事求是,创新”就是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引领社会进步。简而言之,它不仅要训练学生做事,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十多年前,我们学校有“在中国学习”的好名声。现在,我们应该让“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的品牌更响亮,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清晰,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的名片。在实践中,我们把这些办学精神和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全过程。
作为一所大学,一个人必须是领导者,坚持大学精神,树立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全面性。
在线教育:如何理解“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
丁烈云:大学里的“学习”一词实际上包括三个要素:学生、学者和学者。学生是建校的基础,学者是建校的途径,学习是建校的灵魂。这三者密切相关。拥有一所大学和一名优秀学者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优秀学生和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大学是学生、学者和学者的大学。事实上,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因此,学校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分配给学生。
创新可以在每个产业链中进行,最终创新应该驱动企业家精神,需求应该驱动企业家精神。
在线教育:为什么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丁烈云: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基于我们的校训,明德和侯雪。我们的老校长杨树子院士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十几年就要崩溃。没有人文精神,我们不会被打败。”因此,华中科技大学长期高举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创新创业不仅是“实事求是、创新创新”的延续,也符合当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这种发展取向既是对当前国家发展需求的继承,也是二者的结合。
网上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实践探索?
丁烈云:让我从一个数字开始。去年,《福布斯》公布了中国30岁以下30位创新明星的名单。其中,3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占1/10。“微信之父”张小龙、PPTV·姚鑫、海豚浏览器杨永智等企业家明星都来自我们学校。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时在宿舍里完成了他们的原创作品。因此,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是我们学校的传统。
华中科技大学不仅每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500多万元的创新创业基金,还提供专业服务场所。已经有一个创新研究所,现在计划与风险投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银行等专业服务机构一起建设一个更大规模的创新和创业大楼。如果学生有好的想法,他们可以在创业大厦咨询,把他们的理想变成现实。未来,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不是来自宿舍,而是来自创新大厦。
在线教育:你对大学生创业有什么看法?
丁烈云:我们不能盲目急于创业。毕竟,有一些人可以创业。大学生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此外,创新和创业应该有一个门槛,不仅是资本的门槛,还有教育和经验的门槛。创新和创业也不是从零开始的。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可以在每个产业链中进行。最终,创新应该驱动企业家精神,需求应该驱动企业家精神。如果盲目创业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不太同意这一点。
作为一所大学,它应该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在线教育:刚才你提到了创新驱动。去年你呼吁关注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好像也是基于这个考虑?
丁烈云:是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创新的制度和机制,还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基础。创新基础是国家创新能力的汇聚。创新基地的建立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底层是企事业单位的创新基地。顶层包括地方*、部委。顶层是国家创新基地,包括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是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中国特色优势领域建设的。它具有团队性强、水平高、跨学科综合的特点。华中科技大学一贯重视国家创新基地建设。我们不仅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作为一所大学,它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因此,我希望国家加大对这些国家实验室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跨学科整合的优势,使它们能够引领原创创新,促进协同创新和支持,引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在线教育:大学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经验?
丁烈云:高校是科研成果的聚集地。过去,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存在两大难题。首先,审批过程漫长而耗时,没有半年是无法完成的。第二是激励因素,主要是指成果比例和科研人员与学校比例的问题。
作为国家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有权批准专利成果转化。就比例而言,大学将决定是个人还是单位承担最大份额。例如,如果我们有一个1000万元的项目,我们将确保项目团队得到70%。去年,有五项科技成果价值数千万元。
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我们与武汉经济发展的对接上。武汉正在建设“中国光谷”,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教授提出的。此外,我们的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在光谷工作,或者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找工作或创业。
在线教育:直接服务当地产业?
丁烈云:是的,是“接地”。我们希望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光谷的关系能像斯坦福大学和美国硅谷的关系一样。此外,学校还有一个光电国家实验室和一个光电工业研究所。国家实验室开发的产品由工业研究所孵化并转移到光谷。这样,技术创新的链条就被打开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生产-进入市场。
在线教育:这是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联系。
丁烈云:是的。除了光电国家实验室,我们还有一个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即将建立),一个主要的精密重力测量科学基础设施将很快建成。在一所学校的金字塔顶端拥有几个*创新基地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大特色。
世界一流就是学科一流。我们还将在跨学科的学科整合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和学科生长点。
在线教育:为什么华中科技大学能做到?
丁烈云:我认为大学的办学特色既要体现“教育轮换规律”,也要体现“教育革命规律”。所谓“教育轮换规律”是教育探索学术前沿、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其学术成果更多地以发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大学的排名主要基于论文的评价。
“革命法”是指大学与其外部关系的关系法,它要求大学围绕国家的重大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支持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许多成果难以量化,无法相互比较,也没有列入大学排名,但一些大学重视论文,忽视成果转化,仍然需要这样做。
大约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为*实验室的建设做准备。从准备到施工再到投入使用需要很长时间。这是前进的感觉。
在线教育:人们过去更关注学校的综合排名。事实上,听了你的话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
丁烈云:是的。事实上,建设一流的大学在学科上是一流的。例如,我们的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中国都名列第一。下一步,我们还将从学科交叉整合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学科增长点。我们新成立了一个国际医学中心,开展医学工程和医学科学学科的深度交叉整合,如质子刀项目、环境与健康大数据中心等。,这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来完成和构建好。
总的来说,如果中国的大学脱离中国的现实,不考虑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做出贡献,它们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级的大学。大学仍应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持和主导作用。(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大学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