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华中科大校长丁烈云:大学办出特色才有竞争优势

科普小知识2021-07-17 14:09:46
...

华中科大校长丁烈云:大学办出特色才有竞争优势

丁烈云

■我们的记者韩坤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政协委员丁烈云提出了两项建议。一个是与公众关注的公共安全话题有关,另一个是与大学管理者的身份密切相关,这是大学办学的一个特色问题。

丁烈云认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在于规模,而在于特色。国家统筹推进“两个一”,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优势。因此,他在建议中明确提出:“完善评估机制,鼓励大学建立自己的特色。”

在NPC和CPPCC会议期间,丁烈云接受了《中国科学日报》记者的专访,谈了他的期望,高校应该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将采取什么措施,并分享了他作为高校管理者的深刻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为学生收集“精华”

人才培养是办学的首要职能。熟悉华中科技大学的人可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学习工作”现在被称为“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工作”。那么,这里“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为学生分配最好的教育资源。”丁烈云回答道。这里的“优秀”内涵丰富。

"首先,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是优越的."丁烈云解释说:“我们提供的教育是优秀人才的教育。培养人才是HUST的方向。”

其次,培训计划应该是优秀的。由于精英教育的导向,它也必须通过培训计划来体现。他强调,培训计划不同于教学计划:“培训计划不仅管理第一节课,还管理第二节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一步是培训模式的“卓越”。教育者必须思考如何实现培训计划。丁烈云告诉记者,华中科技大学在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如优秀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学人才珠穆朗玛峰计划(Science)、优秀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优秀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我们还有祁鸣学院,它从事体验式创新活动的教学."他补充道。

2015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订合同,共同建立“北张世精英班”,探索中国生命科学领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丁烈云透露,“北张世精英班”只挑选了20名学生进行拔尖培训,给本科生与院士零距离接触和接受个性化辅导的机会。“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我校的教育资源,而且更加注重在全国范围内吸收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他说。

“此外,我们还应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如HUST工程科学专业,该专业完全符合国际标准,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为HUST培养人才。”丁烈云还透露,该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国外大学交流和学习半年以上,旅游活动由学校资助和支持。

在丁烈云看来,第四个“优秀”体现在课程体系中。他说,目前我国对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有一些讨论甚至争论,但他认为,无论哪种模式有优点,都应该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或领域,他们都会受益终生。"

“当然,这些高质量的资源和计划最终需要得到实施,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的卓越质量,这是最重要的教育渠道。”丁烈云说道。

在解释了人才培养的五个不同“卓越”水平后,他以大学行政人员的身份向记者补充说,学校还应在学生支持和服务方面创造“卓越”,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环境保护。“这是必须的。”丁烈云强调道。

科研成果转化:突破局限的先导

除了育人,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另一项重要职能。2015年,《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出台,明确了中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任务路径。其中,努力把成果转化为五项建设任务之一。

根据专利数据,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和高校授权专利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但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因此,许多关心高校发展的专家认为,如何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是高校科研发展的关键问题。丁烈云乐观地告诉记者:“目前,阻碍专利成果转化的一些因素有了很大改善。”

他解释说,阻碍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审批流程长,耗时长;第二个是激励因素,主要是指最终结果的比例问题,个人研究者和学校集体谁大谁小的比例问题。

当专利成果价值达到一定数额时,审批程序非常复杂,需要先上报学校、教育部,然后再上报财政部丁烈云说,“幸运的是,现在两者都有突破。”

作为国家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有权批准专利成果转化。“就比例而言,应由大学来决定是个人还是单位承担最大份额。”丁烈云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的一些做法。至于2015年的转让结果,无论是单个项目和一系列专利,还是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几个项目,都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批准。

“对于那些分成很大比例的科研人员的项目,它们需要由工会或教师代表大会投票决定。”他补充道,“当然,这不是职工大会,而是常委会。这种程序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项目审批的效率。"

关于科研成果,丁烈云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它们就像夏天的冰棍。如果不使用,它们就会融化,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它们就会变得过时。它们必须及时转变。”他认为,高校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人类健康、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对接。

当然,高校应主动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培育”自己的同时,实现科技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丁烈云特别提到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他说这是一个应该充分利用的良好环境。

“过去,科技园的产业模式是因为很难获得社会上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而建立的。大学不得不直接创办企业来实现工业化。现在投资环境已经改变。风险投资有很多种,可以利用社会资本或与企业联系,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丁烈云说道。

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采访中,当提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时,丁烈云不止一次地表示,“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的品牌应该更响亮、更鲜明。他说:“大学应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是在规模上,而是在特色上。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

关于办学特色,丁烈云用天文学中的“旋转”和“革命”来表达。他认为,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要体现“教育轮换规律”,而且要体现“教育革命规律”。

丁烈云口中的“教育轮换规律”是教育内部关系的规律,即探索学术前沿、发现知识的规律。他的学术成就更多地以发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大学的排名主要基于论文的评价。"因此,大学必须给教师空间,鼓励他们进行科学探索."

革命规律是指大学与其外部关系的关系规律,它要求大学围绕国家的重大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支持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丁烈云也提到,现在很多成绩很难量化,更不用说相互比较了,也没有列在大学排名中,导致一些大学重视论文而忽视了成绩的转化。

“因此,我建议改进评估机制。在根据大学的贡献分配资源时,我们不仅要考虑遵循轮换原则的大学的学术成就,还要考虑大学在满足国家需要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他总结道。

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在办学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校更注重学科建设,争取硕士和硕士学位,但对专业建设重视不够。重科研轻教学,学科成果不足以提供教学资源。资源配置更加以学科为导向,学科建设在*和学校的资源配置中处于劣势。

但是,在丁烈云看来,这也属于对办学内涵没有完全正确的认识和实践的事实。他说,办学需要体现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其中,学科特色体现在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术成就的水平和科技创新的力度、研究生教育阶段以及学校的硕士学位计划和硕士学位计划中。然而,该专业的特点体现在培养的各类人才的特点和人才对社会的贡献上。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大学的声誉和特色来自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职业特征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他说。

有鉴于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丁烈云建议国家在制定政策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既要考虑学科特色资源的配置,又要考虑专业特色资源的配置,鼓励高校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到如何让HUST的品牌更出名,丁烈云在采访中还表示,要让创新和创业教育成为HUST的新名片,这些思想融合在一起,这正是一所大学的特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优势."他强调。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6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