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投入钢铁事业 崔崑院士:矢志报国百炼成钢
见92岁高龄的崔坤院士(见图)。记者仍然吃了一惊。敏捷的思维、清晰的语言和*的行动完全不像一个老人。
我一见到记者,崔坤就兴奋地拿出了他的书《钢的成分、结构和性能》他81岁开始写作,用了6年完成,写了200万字。我在这本书里写下了我对钢铁的全部理解。“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钢铁工业有了新的发展。今年我修改了几十万字的内容,准备再版,”崔坤拍着下册的“大砖头”说。
这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坤,被称为“钢铁院士”。他一生致力于祖国钢铁材料事业,研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为我国特殊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国家服务是我的信仰。"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苦难中长大的。为国家服务是我的信念。我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贫穷和落后,以及所有要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我才能实现更好的生活来之不易的收获。”说起他年轻时的经历,崔坤百感交集。
1925年,崔坤出生于山东济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日本侵略者入侵济南时,我父亲毅然辞去外企工作,带着家人回到了家乡济宁。”崔坤说:“我父亲的爱国主义让我很难忘记我的一生。”
面对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崔坤心中燃烧着“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的信念。1944年,崔坤离开了家。80多天后,他终于踏上了后方的土地,通过了武汉大学的机械专业。
"从那以后,我离开学校去教书,加入了革命的浪潮,直到新中国成立."崔坤亲切地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立志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当落后。高性能模具钢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这个国家必须进口大量外汇来购买昂贵的模具。”崔坤说:“要知道,汽车、拖拉机、电器、仪表等产品的零件都需要用模具加工,模具的使用寿命和质量与钢种的性能密切相关。”
1958年,崔坤被选中到著名的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专攻金属加工和热处理。"在莫斯科,我热切地学习。"崔坤说:“当时,我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学好技术,然后回家自己做模具钢。”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模具钢品种”
1960年,崔坤终于回到了家。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模具钢!"怀着这一雄心,崔坤带领他的同事们对高性能模具钢发起了攻击。然而,当时的条件相当困难,实验室是空的。于是,崔坤和他的老师们一步一步地建立了冶炼炉和盐浴炉等实验设备。买你能买的,做你不能做的。
"我最担心的是盐浴炉."崔坤说:“首先,控制模具钢盐浴炉的温度非常重要。如果上部和下部之间的温差超过3-5摄氏度,性能将会非常不同。第二,因为盐浴炉暴露在水中时容易爆炸,所以我不放心,所以我必须时刻注意炉子。”
回顾过去,崔坤感慨道:“当时没有自动控温技术。我们的几个老师只能用最朴实的方法来控制温度,也就是说,要注意温度显示。我们经常用手指按温度控制开关,并停留在1200摄氏度以上的盐浴炉旁。一次凝视就是一个通宵。”
艰难并不局限于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当生产新钢种时,60多岁的崔坤扛着沉重的“铁锤”,坐火车到各个生产单位试用。
“那时,没有飞机或高速列车。在火车上买硬座是件好事,有时公共汽车站会离开。我经常携带30多公斤模具钢去北京、洛阳、哈尔滨等地。为了避免上厕所,我不敢在车里喝水。”崔坤爽朗地笑了笑,“但当时我还没到背几十磅的年龄。”
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崔坤和他的研究人员设计了许多新的炼钢方案,并成功开发了一系列特殊钢,如含铌基体钢、易切削精密模具钢、高韧性硫钙复合易切削塑料模具钢、高耐磨冷加工模具钢等,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人应该多做贡献”
如今,92岁的崔坤仍然保持着正常的生活和极高的工作热情:他每天早上6: 30起床,打一套太极拳,晚上出去散步,晚上10: 30休息。在剩下的时间里,他仍然选择留在书房继续学习特殊钢。
崔坤说:“我成为工程院院士后,一直认为我国一些高端特殊钢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迫切需要一本全面反映特殊钢发展的书。因此,自2006年以来,我一直在写这本书《钢的成分、微观结构和性能》
“学习和工作真的很有趣。你看,我在70多岁时才开始学习计算机,但这本书的打字、印刷和制图都是我自己做的。”崔坤说道。
2013年,崔坤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将所有积蓄捐给华中科技大学基金会,设立“勤奋励志奖学金”,资助学业优秀、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每人8000元。
“我1956年入党,是一名老*员。*人应该多做贡献,多帮助别人。”崔坤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一共培养了24名医生和23名硕士。教师是光荣的、快乐的、高尚的职业。我一直在追求新知识,培养新人。我一直过着有价值的生活,我很高兴。”
下一篇: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