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出台新学业评价体系 等级制取代百分制
从“90”到“A”,仅仅改变一个符号会有什么作用?
5月15日,清华大学宣布对现有的学术评估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从2015年开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成绩单上不会出现百分制分数,取而代之的是A、B、C、D等12个年级。
根据清华大学的计划,这种评估体系的改变并不仅仅是用分数体系取代百分制。“它更像一把‘扳手’,打破了分割和计算的枷锁,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教育从‘灌一桶水’到‘点一把火’的转变。清华大学副校长李征说。
这是一个已经考虑了五年的选择。在应试教育积累的弊端下,我们对创新人才有太多的“出柜”欲望,听到太多关于“中国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老师不知道怎么教”的批评。这一次,在澄清“教与学”的关系时,清华选择了从调整教学评价的“指挥棒”开始。
“再会,100分”,从100分制到等级制,真的能像清华希望的那样,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内部改革的切口吗?它的实施能改变哪些校园的教育生态?
太多的中国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在传统的百分制评价体系下,哪些课程最受大学生欢迎?
除了由“学术专家”和知名教授教授的经典课程外,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完整的水课程书”——易于学习、易于管理和高评分的课程。为了获得好的学分,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考前温习试题、过度回答问题、不敢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已经成为“常态”。
清华学生发起的“清华和麻省理工学生主要学习动机”调查显示,麻省理工学生的第一动机是认知内部驱动,即他们对知识本身的渴望和好奇心。清华学生的第一动机是通过成就获得尊重和认可。在完善的评分系统下,排名和数字刺激学生敏感的神经。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的问题”——太多的中国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有一次,为了“温习”高分,清华学生故意在英语等级考试中不及格,被分配到慢班,最后轻松获得高分。”这种工具导向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观是李征最担心的教育取向。“我们希望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中自主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而被动学习。"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是清华大学此次改革的首要目标。在世界上,除了剑桥和牛津,国际知名的大学通常采用等级制度。但在清华历史上,评分制度的经验一直在重复:从清华大学的科学评分制度,到清华大学早期的五分制,从西南联合大学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百分制,从1953年到1963年的五分制,以及“*”以来一直延续的百分制。
最后,谁比百分位制和等级制更好或更差?在中国许多大学普遍坚持100分制的情况下,清华为什么要调整它的“指挥棒”?
李征的解释是,在清华的现阶段,应试教育的惯性正在日益侵蚀学生的内生学习兴趣,是时候“解开”学分了。“采用成绩制本身意味着学校鼓励学生弱化对学分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重点放在真正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质量和知识上。”
“任意选择”的结果只能反映增长
根据新的评估体系,课程成绩以A+、A、A-、B+、B、B-、C+、C-、D+、D和F的形式记录。其中,A和A的数量不超过该课程注册学生总数的20%,获得F的学生比例也不是必需的。
"最后,我可以随意选择我的课程."在清华学生的自媒体中,改革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方向”。
"成就只是反映成长,而不是地位."李征坦率地说,一些学生想尝试更难的专业课程或不同专业方向的新课程,但他们害怕失去学分,不敢选择。“应该鼓励学生选择困难的课程,并具有探索精神。因此,新方案允许学生在某些课程中*选择成绩制或及格制,而选择及格制的课程分数将不计入学分。”
在此之后,还有一系列的评价政策,如研究和卓越评价。
在将百分位制改为等级制后,清华大学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过程中没有提供按等级排列的名单,而只提供前10%、20%、40%、80%等的名单。后期,通过访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科研潜力和质量的调查。
例如,一些部门和大学在推动研究时特别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他们可以向学校注册中心提交申请,计算数学课程的学分。一些院系在推进研究时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常识的广度。他们可以申请计算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李征说:“这就像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当有更多的统治者时,它间接地削弱了学分和年级的测量功能,使教师和学生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改变“教与学”中面临挑战
按下“扳手”后,还有什么其他教育生态会改变?
李征为改革绘制了清晰的目标图:短期内减少学生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观,鼓励探索和多元化学习;中期内,提高教师评价质量,实现对学生发展和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从长远来看,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培养,树立“评价不仅要靠知识,还要靠能力和素质”的教育理念。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面对明显的挑战。
“从‘以教学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说。然而,他们的课程计划都是‘这学期我要教什么’而不是‘学生们要学什么’。”在讨论这个计划时,一位教授过“工程物理”课程的老师发现了李征,他充满困惑:“让我来教知识点,但是价值观应该怎么教?”"在给教师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他们的教学能力和评价质量更为重要."李征说。
张佐,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负责“数据伦理”课程的教学。虽然这学期还没有实施改革,但她已经按照分级评价体系的要求设计了课程:“学生应该通过课程学习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做出价值判断,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这迫使我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展示他们识别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讨论哪里可能存在道德冲突和风险,并给出解决方案框架和最终结论,而不仅仅是提问和测试。”
另一个问题是,在评估的权力转移到各个部门之后,它们能否跟上学校改革的思路和步伐?
“授予学院的权力已经在以前的奖学金评估中得到了检验。从去年开始,清华的每个系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科发展的需要来定义自己的“优秀学生”李征说,目前,清华已经引入了一个新的多党校园治理结构。“学校已经成立了本科课程咨询委员会,研究生也在准备中。一些部门和高校也成立了学生委员会,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改革刚刚开始。然而,这一切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今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如何构建教与学的关系;如何让教学真正回到办学的原点?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一切能否实现作为改革的初衷。
(5月17日,记者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