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铸剑盾:我国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建设“剑”和“盾”十年——中国建设日益完善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新华社记者叶、齐、张
十年前的5月12日,一场大地震撕裂了中国西南角的一个伤口,也震撼了中国人民的心灵。地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对我国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去的事件不会被忘记,未来的教训将被吸取。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指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不仅表达了对地震灾民的悲痛和缅怀,也符合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的要求。
经过十年的探索,我国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日趋完善,防灾减灾的“剑”和“盾”越来越牢固,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准备就绪。
充实队伍,完善装备,打造快速到达灾区的“先头部队”。
2017年8月8日晚,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成都消防“飞豹”救援队集合,连夜12小时赶赴九寨沟县大路乡受灾较严重的雅鲁藏布江村,调查灾情,参与救援,成为第一个到达灾区的成都消防队。
这支快速反应的救援队是四川省22支轻重地震救援队之一,也是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市、县的3000多支地震救援队的代表。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该系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消防、安全生产和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企业、社会基层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山常春说。
有这样一个数据比较:2008年,中国共有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和26个省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总数约为4200个,其中222个是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10年后,中国组建了480人的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12443人的76个省级地震救援队、1000多个10.6万人的市级地震救援队、2100多个13.4万人的县级地震救援队和11000个69.4万人的地震救援志愿队。
不仅人数发生了变化,设备也在升级换代,在历次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当时,我们手中仅有的工具是铲子和镐。当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拯救生命时,我们必须用手挖掘更多的东西。”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的四川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侯建明说。
从现代交通的角度来看,地震灾区几乎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没有起重机,没有挖掘机,缺乏大型救援机械和工具成为当时救援队最头疼的问题。在营救过程中,许多营救小组成员更多地依靠铲子、钢棒和血肉在废墟中搜寻和营救。
“现在的设备比以前强多了。无论是能搭载300多种救生设备的地震救援车,还是性能堪比国外悍马的凶猛战斗机救援车,还是海上卫星电话、雷达生命探测器、无人侦察直升机等。,现在都是我们紧急救援的必要设备了”成都消防队宣传部部长周说。
我们将加强后勤支持,增加物资储备,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5.12”汶川地震救援是四川省宜宾市消防队李元胜第一次参加大规模救援行动。当时的情景对他来说仍然历历在目。“渴了喝凉水,饿了吃方便面,困了就睡着了。虽然已经做了准备,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5.12”汶川地震损坏了大多数道路。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四川省消防局临时抽调了400多名官兵组成后期支援突击队,徒步在汶川县宣口、映秀等灾区进行传递背包,尽可能保证现场官兵的补给需求。虽然只有5公里的短距离,但每次往返需要5到6个小时。
人们认识到,灾区的后勤保障能力是保证救援的关键力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四川省的消防开始针对大规模非常规灾害事故处置的需要,配备更先进的辅助设备。增加长期野战保障物资储备,如睡袋、护目镜、口罩、医疗包、帐篷、炊具和生活保障车……四川消防在建设现代作战保障体系的道路上日趋成熟。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后30分钟内,成都消防队配备了事先准备好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并集结了11辆运载工具和设备的车辆前往前线。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地震后,四川省消防部门迅速动员了18个分队的131名作战人员和66辆作战支援车,将25顶帐篷、50多张军床、200多张被褥和口罩、消毒剂和药品运送到前线。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消防后勤保障队伍是中国灾害应急救援保障和储备体系不断完善的缩影。
十年来,中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从*到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据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杨思泉介绍,国家目前已经建立了19个*救灾物资储备、60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和省级分储备、240个地市级储备和2000多个县级储备的储备网络,以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自然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得到初步救济。
就物资储备而言,目前*救灾物资分为三类17个品种,包括帐篷、棉衣、被子、睡袋、折叠床、折叠桌椅、简易厕所、现场照明设备、篷布、炉灶、应急灯和其他生活救灾物资。自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已投资近10亿元采购救灾物资。*救灾物资储备银行全年储存价值10亿元的*救灾物资,可保障80万紧急转移安置人员的基本生活。
及时有效的后勤保障,充足完善的物资储备,将有助于为受灾群众搭建一个安全、温暖的避难所,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党和人民放心杨思泉说道。
编织一个密集的网络,以提高能力,编织一个现代灾害预警系统。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前者相对可控,而后者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处于高风险状态。
“在过去的300年里,总共发生了50起事故和灾难,造成10多万人伤亡,其中26起发生在中国。”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院长张兴凯说,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损失重。这是基本国情。
我们如何在相对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中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汶川地震十年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如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庐山地震、威马逊台风和鲁甸地震。在救灾过程中,中国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能力建设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孙对说:
“垂直到底,水平到边缘”是我国逐渐形成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结合本系统,出台了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应急、重大森林火灾处置、医疗卫生救援、气象灾害防御、通信保障等专项规划。各省市县都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乡镇、街道、行政村和社区的基层预案建设也得到了重视和推进。
同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基本建立,并通过多个部门的合作得到完善。河流洪水、农业条件和农业害虫、干旱和暴雨、森林火灾、陆生野生动物流行病、地震快速报告和海洋观测的监测站网络得到进一步改善。网络的密度不断增加。通过各种监测设施和平台及时收集和报告灾害,预警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获取灾害预警和预报的时间显著提前,覆盖率显著扩大。
“通过建立健全灾害监测和预警机制,编织现代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避免一些突发灾害,减少一些人员伤亡。”张兴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