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但愿苍生俱饱暖:追忆“农田院士”朱英国

科普小知识2022-02-19 18:22:18
...

但愿苍生俱饱暖:追忆“农田院士”朱英国

祝英国看稻穗(摄于2017年4月10日)。

新华社

朱英国1939年11月出生于湖北罗田。他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杂交水稻产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红莲”和“马帮”杂交水稻是通过合作育成的。到目前为止,这两种杂交水稻已推广到近1亿亩。2017年8月9日凌晨,朱院士因病在武汉病逝,享年78岁。

1959年,朱英国走出大山,考入武汉大学,决心通过农业科学研究,让家乡远离饥饿。“像许多人一样,由于饥荒,我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遗憾。与此同时,作为一名青少年,我坚定了自己的梦想:让世界远离饥荒。”他为这个梦想奋斗了一生。

孕育50年,坚定梦想

20世纪70年代初,朱英国担任湖北省三系杂交水稻合作小组组长,带领该小组踏上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漫漫长路。湖北春夏、广西秋季、海南冬季都是勤劳的农民,科学研究达到了世界最高峰。

那时海南不是旅游胜地。从武汉到海南需要四五天的时间。这里有许多蚊子和毒蛇,田鼠经常咬掉来之不易的幼苗。为了保护正在灌浆的谷苗,朱院士和他的同事们常常通宵达旦,撒鼠药,在农田上设陷阱打老鼠。

育种过程更为精细:朱院士和研究人员必须蹲在稻丛中,小心翼翼地托住穗头,切颖、去雄、套袋、授粉和封育。为了赶时间,一套固定的程序每天必须做数百次,直到看到星星……成千上万的装袋和杂交组合必须赶时间完成。

有志者事竟成。1972年,朱英国和研究人员用海南岛的“红芒”野生稻作为母本,与几十个常规水稻品种杂交。经过反复试验和筛选,他们发现与常规水稻品种“莲塘早”杂交的后代种质非常好。结果,“红莲”的名字和它的第一代诞生了。这项成就获得了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奖。几十年来,“红莲”家族相继诞生了几个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红莲优6号”、“洛优8号”和“洛优10号”。

“马会”是祝英国培育的又一颗珍珠。1984年3月,在大海捞针之后,他和他的助手于金红在马尾粘发现了一株不育株,它比周围矮20厘米,具有明显的不育特性。经过3年复杂的杂交试验,马尾粘胶质雄性不育系“麻鞋a”终于成功育成。“麻鞋”杂交水稻的突出特点是优质稻,已在全国推广2000多万亩。

几十年来,尽管实验条件逐渐改善,朱英国一直过着“米候鸟”的生活。他常说:“你对大米有感情,大米对你有感情。”今年4月中旬,78岁的朱英国院士照常在湖北鄂州基地播种后,前往海南基地开展研究工作。今年4月,海南的气温已经达到30摄氏度。朱英国戴着草帽,站在烈日下的试验场。当老人看到大面积的水稻收获在望时,他笑得像个孩子。

“朱院士当时走得比年轻人还快。谁也没想到他的病会如此严重。”同事的记忆。

推广改良品种从来不谈钱。

“8月8日下午,朱院士在电话中对我说,‘红莲’是一种杂交水稻。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敢于去做!多么令人惊讶!这是朱院士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武汉国盈种子公司董事长丁俊平回忆道。那一天,因为一些外国学者要来中国交流访问朱院士,丁俊平给朱院士打了电话。没想到,一向拒绝推广稻种的朱院士“为所欲为”地说,“我现在住院了。”第二天早上,人们离开了。

丁俊平是武汉大学的校友,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做生意。他说,当时投资界有一种说法,“农业不应该被触及”,因为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2006年的一次机会,朱院士终于打动了他的心。朱院士说,“红莲”杂交水稻是国家产业,不仅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而且是高产、优质水稻,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但是在建立养殖基地的第一年,公司被泼了冷水。基地农*送的40万斤种子全部不合格。根据协议,公司可以拒绝这些种子。但朱院士不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亏待或亏待农民。你不能让农民一年不劳而获。即使是毒药,你也要把它拿回来。”丁俊平别无选择,只能以7元一斤的价格买下来,再以1元的价格转卖。他突然损失了240万元。

几年后,种子通过了海关,但是当农民种植它们时出现了新的问题。从技术上讲,“红莲”是一种需要两天才能发芽的种子。但是农民们拿到种子后,按照通常的做法,他们在水中浸泡了一天,当他们发现没有发芽时,他们变得焦虑,来到公司寻求建议。从那以后,朱院士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技术指导小组,亲自带头,指导农民在田里种田。由于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农民在种植中遭受损失。朱院士对丁俊平说:“你要赔偿!”

这家公司已经经营了11年。它既赚钱又赔钱。它基本上依靠这个行业不盈利。丁俊平曾无数次试图放弃,但朱院士总是安慰他:“人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更大的追求上。我们的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将来肯定会给你留下一些想法。”

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一带一路”和“红莲”品种建设,迎来了进入世界的大好机遇。国盈种子公司积极从事海外扩张。朱院士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外国学者交换意见丁俊平说,“他从不关心生意。他只关心种子在新领域的表现,以及它们的推广情况。”

艰苦朴素,剩菜必须打包

朱院士虽然是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但他的淳朴和善良总是让人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他不是老师。已经是武汉大学科研骨干的陈雪峰回忆起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面试时第一次见到朱院士的情景:穿着白衬衫,蓝裤子,一双布鞋,背上背着一个破包,戴着一顶很难看的帽子。他从没想过这是他的导师。

朱院士的工资不低,但他的纯朴从未改变。学生们都知道他身上没有奢侈品,他的衣食一般不超过300元。任何剩饭必须打包。虽然根据他的身份,他可以报销飞机票、头等舱和高速商务舱的座位,但他总是主动购买经济舱和二等舱的座位。

为了说服他最喜欢的学生从海外回国并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几次“请人”来解决他妻子的就业问题。然而,他“总是羞于寻求自己的生活”。他的妻子已经几十年没有正式工作了。直到她71岁时,朱英国才自费为她购买了养老保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校领导和省领导多次问他“你的要求是什么”,但他所提到的都是关于培育和推广改良品种,而他从未提及自己的私事。

“这位老师一生中从未‘享受过幸福’。他总是说人必须有精神。他的状态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学生们真诚地说。

阅读更多

春天的候鸟之梦——纪念“农田院士”祝英国

朱英国之死:成就与袁隆平“上学前先下地”相匹配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朱英国院士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