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建议
中国的科学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自《国家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以来,科学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最新公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和等待深造者的成功率在全国人口中位居第二,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落后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作用面临着学校科学教育弱化、非正式科学教育不成熟、科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不足、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青年的科学素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青年科学素质行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低下,难以发挥其提高科学素质的作用
我国科学教育的实际地位仍然很低,与其应有的作用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理科课程的起始年级推迟;班级少了。科学课程在义务教育中的比例为7%~9%,低于体育和艺术课程。理科课程在评估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不存在,小学阶段理科课程的成绩不包括在“从小学到小学”的考试范围内;从目前高考的政策取向来看,也有可能进一步削弱科学学科的地位。此外,高考科目奥赛和一些科技竞赛加分的调整,以及取消高校的录取和交通资格,也降低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积极性。
(二)非正规科学教育体系不完善,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支持不足。
尽管我国非正规科学教育(校外科学教育)的传播方式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仍存在着目标导向与现实脱节、经费不足、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削弱了非正规科学教育对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支持。首先,当前的非正规科学教育片面追求发展利益和个性,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从学校对科学教育的支持来看,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适应性不强,学校内外科学教育体系的整合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第二,《纲要》没有明确规定非正规科学教育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没有设立相关项目。此外,地方*、科学界和社会组织对非正规科学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难以形成对非正规科学教育基地设施建设的有效支持。第三,缺乏系统的非正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设置了科学或科技传播专业。一些高校开展了科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但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适的培养方法。非正式科学教育工作者也没有资格认证制度,他们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阻碍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第四,科学评价方法的缺乏影响了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纲要》颁布后,大量非正规教育项目启动,但由于缺乏对项目目标、效果、类型和方法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导致基地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三)科教信息化建设不够专业,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明显。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信息化已实施20年,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与需求不匹配、资源建设共享共建水平低、教学整合水平低、科学信息化普及缓慢等问题。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技术支持不明显。首先,学校科学教育信息环境建设片面追求技术和功能,很少考虑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相反,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功能被作为构建环境硬件和平台的标准。二是存在信息科学教学资源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影响较好的数字资源数据库很少,共享和共建的程度相对较低。第三,信息技术与科学学习活动的整合缺乏系统性,信息技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四,伪科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呈现出商业化和移动化的趋势。科普网站发展迅速,但也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原创科普内容少、表现形式单一、更新慢等问题。
(四)城乡科学教育投入存在巨大差异,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
统筹城乡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根据大量关于城乡青少年科学素质差异的调查报告,总体而言,城市学生的科学素质高于农村学生。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科学课程中,缺乏促进科学教育改革的评价机制、科学课程资源短缺、新课程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导致的教学行为滞后、教师严重短缺等问题困扰着农村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发展,导致城乡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
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的相关途径
(一)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全面提高学校科学教育水平
首先,应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以确保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应适当提高,科学课程的课时应增加,科学课程在评估和评价中的比例应增加。第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建设、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指导下,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标准的调整和更新机制;逐步形成青少年科学教育教材分级、分层、分类的建设模式。第三,增加对学校科学教育的投资,以实现学校科学教育设施的专业性和全面性。第四,注重提高学生能力,改革理科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和创新能力。第五,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认定和选拔,鼓励中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在高校招生中给予这类特殊人才更多的机会。第六,各中小学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适合学校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
(二)发展非正式科学教育,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一是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操作目标和内容,加强具有科学方法、科学客观性和科学合理性等基本科学特征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第二,建立由科技界、教育界等组织组成的研究共同体,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有效引导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推进科普内容制度化,提高科普内容的质量和时效性。三是着力打造一系列具有创新性、鲜明性和示范性的青年科普培训项目和各级各类优秀品牌的青年科技创新竞赛,通过活动整合科普资源,促进社会各界协调参与。第四,建立非正规科学教育项目申请评审、过程监控和活动效果评价机制。确保非正规科学教育的实施质量。
(三)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快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一是将科教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信息环境应用程度等指标纳入中小学校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将密切监控科教信息资源的日常应用和管理,有效实施过程评估,确保中小学科教信息真正得到落实。第二,特殊培训机构(学校、研究所、科技公司等。)用于通过“在线研究”和“离线问答”对科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期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服务体系。国家和科研机构定期向中小学科学教师提供数字图书馆和实验室。教育技术专家被用来为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第三,“网络行动”和科学教材的改进都得到了实施。*部门加大了对伪科学网站的调查力度。组织专家对现有科学教材进行改革,为学生引入高质量的科普资源平台,增加基于万维网和数字化学习空间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四)大力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科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一是加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学教学或科技传播本科和研究生项目建设,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较高文化水平的科学教育人才。第二,制定和完善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明确科学教师培养目标,形成分层、分类、服务前后一体化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庞大的科学教学实践数据库,以促进科学教师在中小学任职之前和任职期间的专业发展。第四,建立合理、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师和科普人才绩效评价体系。
(五)加强城乡统筹,平衡资源配置,逐步消除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地区差距
一是各级*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投入和有效监管,加强农村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学实验室建设,为农村儿童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二是结合当地农村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开设专题课程,增强农村科学课程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有效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第三,城乡社区发展,以城市强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为依托,在短期内优化和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第四,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大力支持城镇优秀教师“下乡教学”,通过岗位支持的形式注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作者:高宏彬、赵立新、朱红旗、任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