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96岁科学家胡承志:讲述“北京人”头盖骨故事

科普小知识2022-04-20 19:21:18
...

96岁科学家胡承志:讲述“北京人”头盖骨故事

北京人头骨模型的最早复制品。(中国地质博物馆制图)

96岁的科学家胡承志的名字总是让人联想到“北京猿人头骨之谜”——他是第一代北京猿人头骨的研究者和复制品。他是最后一个看到“北京人”头骨的中国人。他是唯一活着的“北京人”头骨见证人。

7月19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举行的“百年地质论坛”第一场讲座上,中国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向50多个春秋记忆敞开了心扉。那天老人连续讲了三个小时。他的家国情怀、专业精神和“北京人”头骨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地质学开始了艰难的成长过程。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了新生代研究所,并聘请瑞典人安特生为顾问。安泰生和加拿大解剖学系主任布地森为东亚起草了一份科学考察计划,重点是在亚洲收集和研究人类化石。在这个计划中,所有由安特生收集的人类骨骼标本都被佛教徒用于研究。由于缺乏资金,该计划没有按原计划进行,但他们的工作是由中国裴文中进行的。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第一个发现了“北京人”的头骨,震惊世界!

1931年,年仅14岁的胡承志在新一代实验室当学徒。首先,他为佛教徒做家务:借书、送信和取东西。由于他的聪明和勤奋,他受到每个人的喜爱,并很快被确定为实习生。他开始协助实验,组织科技材料和文章。1934年,布地森在办公室死于心脏病发作。后来,德国人魏敦瑞接替了他的工作,胡承志被指派参加科学研究和制作古生物学模型。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鉴于日本军国主义者暴露出的侵略野心,科学家们担心珍贵化石的安全,加强了保护措施——包装和包装。“它已经被连续包装了两次:第一次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头骨和其他珍贵的化石被包装在两个盒子里,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转移。1937年8月,日本人已经进入这座城市。当时,联合医学院仍在正常运转。为了继续研究工作,箱子被打开,头骨被取出并存放在保险箱里。”老人说。

第二个包裹是在1941年包装的。为了确保“北京人”头骨的安全,裴文中和胡承志准备在办理转移手续的同时将包装好的头骨运往美国。老人回忆道:“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三个多月前,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一个通知,要求我把这个盒装的头骨送到联合医学院的总经理办公室。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头骨在寄出后,只在联合医学院的保险箱里保存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它被送走了,再也没有找到。”

“头骨原本计划由北京公使馆接收,并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撤退时被带走。然而,在1942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日本天皇下令驻扎在日本华北的军队帮助寻找“北京人”的头骨,发现保险箱是空的

此时,“北京人”的头骨不见了,留下了一个尚未解开的历史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