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苟利军:科学家本来就不高冷

科普小知识2022-02-21 22:53:59
...

■我们的记者李晨阳

2019年4月10日,人类为黑洞拍摄的第一张“目击者照片”发布,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勾立军发现,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上传的关于地震的黑洞科普短片着火了。

在首届“窦短片科普大赛”中,郭立军和他的同事、国家天文台科普工作负责人万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科普作品奖。像科幻大片这样的视觉效果征服了成千上万的“颤抖的朋友”。

四年前的作品抹去了今天的热点。

今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报、中国科技馆和字节跳动联合发起了一场名为“都知道计划”的全国性视频科普短片活动。致力于天文学普及多年的勾践军队也加入了这场盛宴。

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就举办了首届科普微视频创作大赛。由郭立军等人共同创作的微型视频剧本《黑洞》获得第一名。郭立军对获奖不满意。第二年,他与一个专业团队合作,将他的剧本拍成了一部真正的“大片”

“虽然这只是一部短片,但我们希望它能与探索发现频道和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相类似。”勾立君说。

在最终产品中,燃烧的恒星,宇宙大爆炸后昙花一现的超新星,坍塌成大豆大小的奇点,贪婪吞噬恒星的黑洞……这些大多数人看不到的奇观以一种精致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部5分钟的手机视频,就像一个手掌大小的宇宙,给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一瞥。

“我自己做黑洞研究。尽管每个人都对黑洞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勾立君说:“因此,在‘豆知工程’启动后,恰逢即将发布的黑洞照片,我和万自然又想到了这个作品。"

他与万一起,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将视频“黑洞”进一步分解成五个适合颤音平台的小视频,并上传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官方颤音账户上。

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利用2019年4月黑洞照片的全球流行,由国家天文台参与的“黑洞”系列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品。截至5月30日,它已经被观看了数千万次,被表扬了超过48万次。

科普进门,实践是个人的。

“制作科普短片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热爱天文学和浩瀚的宇宙星空。”郭丽君说:“震颤正是最流畅、最稳定的交流平台之一。”

让科学流行起来就是把科学中最有趣、最精彩的部分浓缩成一个点,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然而,勾立军也表示,人们对科普作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那些更加系统、深入、有背景铺垫和知识延伸的科普作品,仍然离不开一些传统的科普平台。

“震颤的短片当然不能取代系统的科学学习。希望那些通过我们的作品爱上天文学的人能够真正进入这个领域,并深入了解宇宙的无限秘密。”他笑着说,“科普进门,实践是个人的。”

在采访中,郭立军多次提到“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是科技腾飞的翅膀”。他认为,“双知计划”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国内最广泛接受的交流平台和最权威的科研机构结合起来,这不仅符合国家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目标,也有助于中国实现2025年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

我们一点也不冷。

前不久,苟李俊入选第二批“喋喋不休的科普顾问团”。他将利用他的天文学知识来检查在震颤上传播的相关内容。

到目前为止,需要他检查的作品相对较少。勾立君笑了:“我现在就像一个审稿人,等待着稿件的到来。我期待着颤音成为一个真正被广泛认可的科普平台,我也期待着作为一名“颤音科普顾问”忙碌起来。"

有些人说,在震颤的推动下,那些一直坐在他们手上的科学家变得顽皮、幽默,“不严肃”。沟里军不太同意这种观点。

“我们不冷。”他说,“虽然科学研究人员必须严格,但我们像生活中的其他人一样喜欢有趣的东西,并希望分享学习的快乐。感谢你的“郅都计划”,你终于看到了我们的“真面目”!"

《中国科学日报》(2019-05-31第三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