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华科学文明史》:再读李约瑟和中国科技史

科普小知识2022-02-10 22:51:18
...

■我们的记者王俊宁

《中华科学文明史》:再读李约瑟和中国科技史

《中国科学文明史》,李约瑟原著,柯林·罗南改编,江主持,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李约瑟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著名的名字。伴随这个名字的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和“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翻译在中国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最近,该书的“纲要版”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更名为“中国科学文明史”,该出版社从2001年至2003年出版了五卷本的纲要版。这五卷合并成上下两卷。

已故“真名”

为什么要改名为“中国科学文明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纲要》的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文化史研究所所长江对记者说,“李约瑟的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原名《中国科学技术史》,应直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标题既适合其内容,也适合其概念。然而,李约瑟要求把赵鼎*的中文名称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个名称后来在中国被采用

在江看来,《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书名并没有完全反映该书的内容,因为李约瑟的研究虽然集中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上,但他确实保持了他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看法。“然而,这种不精确的中文翻译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制定一个惯例。”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本卷帙浩繁的书。该书自1954年出版以来,已经出版了几十部巨著,但仍远未完成。

当李约瑟第一次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时,他认为只需要写一卷就够了,但这还不够江说:“因为我知道我这辈子读不完,而且很多都是专业的论述,考虑到公众很难阅读到上面提到的伟大作品,剑桥大学出版社请柯林·罗南把李约瑟的伟大作品改编成五卷本的简编。约瑟夫·李约瑟自己也同意罗南的纲要。”

早在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现为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所的前身)成立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就想介绍这份纲要,并希望由科学史系翻译。2000年,江开始组织翻译小组逐步翻译,第一版将于2003年完成。

“这是一个‘双重烦恼’的翻译过程,”回想起当初的翻译,感叹道,“学术翻译本身就比较麻烦,很多人聚在一起就更麻烦了。”为了保证翻译水平,除了系里的老师和学生外,江还邀请了的优秀同事参加翻译。

五卷本的《中国科学文明史》最初被称为《中国较短的科学文明史》,意为李约瑟巨著的概要。“当然,我们不应该犯错误,继续使用以前不准确的标题。因此,《中国科学文明史》的标题不仅符合作者的本意,而且是一个“正确的名称”——尽管已经晚了姜对说道。

不可替代的科学技术史“绝对令人惊叹”

因为这是一个纲要,中国科学文明史更适合公众阅读。这本书省略了许多复杂的考证,读起来很流畅。

“李约瑟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科学技术史最珍贵的礼物是他作品中的广阔视野。”江对记者说:“虽然罗南改编了这部电影,但这一特点仍然保留着。在讨论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时,该书往往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广阔历史背景,而历史上中欧科学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贯穿该书的一条主线,李约瑟对此非常重视。”

例如,当该书谈到中国古代的水运工具等天文观测演示仪器时,李约瑟还介绍了起源于拜占庭的“阿拉伯自鸣钟”。此外,即使在讨论中国历史上的伪科学时,李约瑟也没有忘记将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当谈到14世纪中国的星盘(用于算命)时,李约瑟立即将它与公元早期西方的“系统的古希腊占星术中的第12宫或第12宫”联系起来,认为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

“这对中国读者非常有益。”江认为,“因为我们以前书太多,我们被描绘成一幅又一幅傲慢的假象。似乎只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统治着世界,而其他国家则处于蛮荒世界。尽管李约瑟有时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古代中国的成就,但他只是在相对抽象的概念中提升了这些成就,而且在具体的讨论中总是实事求是的。”

"李约瑟的工作和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江强调,“李约瑟已经成为一个象征。它不是“我们以前更富有”的象征,而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交流的象征。随着李约瑟和罗南的去世,《中国科学文明史》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图书长期销售”的平淡时期

虽然在中国认识李约瑟的人很多,但对李约瑟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对“李约瑟问题”的讨论一度使中国美学感到厌倦。然而,近年来李约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江表示,“这也是正常现象。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史领域以及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相关的课题在学术界并不经常受到关注。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领域,近年来既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争议,也没有任何特别显著的成就。总的来说,李约瑟处在一个平静的时期,不可避免地会被公众遗忘。”

这些年来,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书籍比《中国科学文明史》显得更大或更小。然而,《中国科学文明史》不能被类似的书所取代。“因为在《中国科学文明史》中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阐述已经成为公众和学术界不可忽视的存在。”

据姜介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会选择不同的书籍。“在商业化时代,人们追求更直接的利益,出版社也会考虑公众的需求。然而,一些出版社仍然承担着文化建设的任务,也将选择出版有长期需求的书籍。像《中国科学文明史》这样的书不能成为畅销书,但它们可能是“长期畅销的书”。"

《中国科学日报》(第18版,201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