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军院士最新解答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气温在2014年创下新高。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气温高0.69摄氏度。
尽管如此,诸如近十年平均气温持平以及西欧和北美寒冷的冬天等“事实”正在成为质疑全球变暖的理由。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日举办的“杨-裴文中”学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会长就全球变暖问题给出了最新答案。
气候变暖已经停止了吗?
"全球气候在过去100年里一直在变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王慧君一开始就强调,这一结论的证据是确凿的。
根据*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从1880年到2012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100多年里一直呈上升趋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气温的上升更加显著。从1983年到2012年是过去1400年中最热的30年。
在此期间,陆地变暖的速度比海洋快,高纬度地区变暖的速度比中低纬度地区快。王慧君特别提到了高原地区,那里终年积雪。由于冰雪的反馈,高原地区的变暖趋势也更加强烈。高原的情况与极地相似。
然而,自从气候变暖理论提出以来,人们的疑虑一直没有间断。尤其是近年来,挑战气候变暖理论的科学家们认为,全球气候已经十多年没有出现变暖趋势,或者被称为“间歇期”。这也是2012年全球16位科学家共同质疑全球变暖理论的重要事实依据。
"在1998年全球平均气温达到一个高值后,它确实进入了一个稳定期."王慧君承认,气温变化在过去十年有所减缓,“然而,所谓的气候变化侧重于几十年到100年的长期趋势,而不是年际变化;也是全球平均水平。”事实上,过去的15年仍然是100年来最热的一年。不能认为长期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停止。
然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仍在增加。全球平均气温趋于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王慧君解释说,实际地球系统从短波太阳辐射中获得的能量有90%以上进入了海洋。研究表明,海水的热容量远大于大气的热容量,上层海洋的能量储存正在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
此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将引起大气的年代际波动。2000年以后,PDO进入了负向阶段,这对缓和气温上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王慧君还提到,一些科学家预测,从2030年到2035年,PDO可能会进入一个积极阶段,届时年代际变暖可能会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对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严重。
这不取决于人们的意愿吗?
自地球气候形成以来,世界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这也使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气候的长期历史表明,冷暖交替并不取决于人类的意志。因此,它似乎不应该过分归因于人类。
对此,王慧君指出,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一系列相应的气候变化是由严格的科学定律决定的,如物理定律,而不是推测,也是统计模型的结果。
地球系统的能量来源是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可以在穿过大气层后到达地面,而到达地面的部分最终将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这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会上下波动。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上来自表面。
然而,通过计算,到达地面的热量不等于实际反射后从大气层顶部释放的热量。
事实上,截获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臭氧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这非常重要。"如果大气中没有它们,全球年平均气温将下降30多度。"王慧君说。
然而,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层顶部散发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最新的IPCC报告还指出,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一结论的可信度超过了95%。
当然,从长远来看,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变化引起的周期性波动、火山活动和太阳活动也会影响地球的气候系统。
让气候变化顺其自然?
对一些人来说,当代气候变化的趋势并没有超出历史上气候变化的范围。人类可以顺其自然。
然而,由于人类文明,它对气候变化变得高度敏感。“人类和许多动植物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严峻的气候变化,特别是这种严峻的气候变化将伴随着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的加剧。”王慧君说,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得不到控制,它将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其中许多可能是负面的。
近年来,在西欧、北美、日本和中国东北地区,冬季发生了多次极端暴风雪。王慧君说,这些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根据大气环流的变化理论,在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冷的,而中纬度是相对温暖的,因此存在经向温度梯度。这种梯度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同时大气波动沿着西风急流传播。
由于北极变暖非常强烈,经向温度梯度减弱,西风急流减弱,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增加。如果经向度加强,纬向度减弱,冷空气将更容易从北向南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异常强烈的冷空气和更多的暴风雪天气。
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以及格陵兰陆地冰盖的冰量减少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重新校正海平面变化的基线数据后,过去20年海平面上升的加速可能比先前认为的更严重。
这不仅是全球变暖的有力证据,也是它产生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
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小岛屿国家的生存;高山冰川的融化将改变陆地水循环。随着春季冰川融化和频繁的春季洪水发生,冰川在调节整个水循环中的作用将被削弱,从而导致一系列灾难。
然而,王慧君提到,人们并没有对北极海冰的迅速减少给予太多的关注,尤其是在2007年和2012年的秋季。下降非常明显,这也与西欧和北美的严冬密切相关。
有趣的是,王慧君最近还发现,中国东部烟雾的增加也可能与北极海冰的减少有关。他说,从长期变化来看,华北、黄淮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冬季霾的年际变化与北极海冰秋季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反比关系。
“一方面,我们排放的污染物在增加;另一方面,海冰的减少使得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王慧君认为这可能是造成麻烦的原因。
预测未来的挑战
气候变化将对各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更可靠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气候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所谓气候预测是建立在气候系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的。它使用日益复杂的气候模型和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以获得未来长期气候系统条件的预测。
这些预测包括温度、湿度、海平面上升、降雨、河流、热带气旋和其他极端天气频率变化等方面的变化。
气候系统模型是预测气候变化的基本工具,气候系统由大气、生物圈、水圈、冰雪圈和岩石圈组成。因此,气候系统模型需要包括描述这些圈的复杂的数学和物理模块,各种模块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以满足不同的研究需要,达到模拟过去和现在的地球气候系统、预测和预测气候变化等目的。
当然,气候系统模型对过去和现在气候的模拟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这使得未来气候的预测和预测非常不确定。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与生物地球化学系统模型和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型相结合的地球系统模型,以实现对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更科学、更可靠的模拟和预测。
显然,对未来气候的预测仍面临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