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放飞北斗的“八零后”:也放飞了青春和激情

科普小知识2022-02-21 08:18:24
...

放飞北斗的“八零后”:也放飞了青春和激情

放飞北斗的“八零后”:也放飞了青春和激情

陈豪正在出差。信息照片

放飞北斗的“八零后”:也放飞了青春和激情

徐维维在工作。信息照片

放飞北斗的“八零后”:也放飞了青春和激情

放飞北斗的“八零后”:也放飞了青春和激情

许岩(左)、朱琳(右)和朱伟(中)在一起工作。信息照片

编辑的评论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联网卫星“一箭双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了全球联网的新征程。

战场上,领军三军阵计秒不差;南海,俯瞰海岛和守护渔民的珊瑚礁;在灾区,信息被及时发出,每一个字都是珍贵的...仰望星空,北斗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耀眼的“国家名片”。在这张名片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群充满活力的“80后”:这群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的北斗卫星核心团队成员平均只有36岁,其中66%是“8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几次北斗导航开发和发射任务,并且已经成长为团队的骨干。其中,30%的“85后”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在紧急、困难、危险、繁重的任务到来时,一次又一次地冲在前面。

他们是新一代的北斗人,释放北斗和他们的青春和激情。

与君的初次相识

就像一个老朋友的归来

他们进入太空领域时间最长近10年,最短超过6年,并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即“北斗人”

没有一间大办公室,正方形的格子里,不时传来键盘敲击的声音...我第一次见到朱伟的时候,他正坐在工作站上,盯着屏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专注的脸上。如果不是他的鼠标在屏幕上来回滚动的卫星结构的三维地图,很难想象在太空中翱翔并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粉丝”的北斗卫星的雏形来自这个与普通白领办公室没有什么不同的小隔间。

“对于卫星的物理部分,我们的工作是根据需求确定哪个平台、规划总体布局和设计实施流程。”作为北斗三号卫星的总副主任设计师,年仅30出头的朱伟(音译)举止从容,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称。

谈到这份被许多人视为“高层次工作”的工作,朱伟说,这更像是一个“新生婴儿”的孕育和陪伴——看着卫星的外形在屏幕上一点一点地生成和完善。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如热测试和机械测试。一天结束时,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看着它乘火箭飞过天空,从未离开。

设计完成后,卫星将进入整体组装阶段,卫星船的整体组装中级技术员徐维维将接管接力棒。

徐维维,出生于1987年,是一个苗条的北京女孩。很难想象她的工作是为卫星铺设电缆、焊接电线和安装设备。在“100,000级净化”装配测试大厅,她穿着防静电服,戴着工作帽。她经常一个多小时穿着一只有腰和一个大箱子的猫。

在电测室里,电测指挥官朱琳和许岩正忙着。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在成排的计算机和电缆之间,他们密切注视着屏幕,发送指令,解释数据,并实时监控卫星状态...电测量是北斗卫星发射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这就像你怎么知道一台电视机组装后的性能是好的?我们需要用电来看一看,看看我们是否能收到节目,画面是否清晰。”许岩做了一个类比。

但事实上,卫星测试比普通产品复杂得多。以北斗卫星为例。需要覆盖和测试数万条指令和数万个参数。此外,为了暴露设备的制造误差和生产缺陷,还需要经过常规环境和测试环境——从去年北斗三号的前两颗星开始,直到发射,整个卫星都要进行数千小时的电测量,这对长期在轨任务卫星来说也是很长的时间。

综合计划调度陈豪和朱伟一样老。他的工作不仅包括派遣人力,还包括配置设备资源。他就像北斗卫星的“管家”,但这个管家不够好,“就是说,他要控制进度,保证质量,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据说调度有很高的情商和智商,但陈豪挖苦地说,这主要是“脸皮厚”——同事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接到调度电话,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晚上又要加班了。“下班后,在假期,我会做一些事情,比如“抓”人们加班。”说话间,陈豪仍然会一直看着他的手机,“害怕错过它,有时他会在晚上醒来,看看是否有任何信息。”

这些年轻人在太空领域工作了近10年时间最长,6年多时间最短,他们都身居北斗之位,可以说是距离北斗卫星最近的人,距离北斗卫星最近的人。

细腻的石头没有羽毛。

你害怕危险和艰难吗

他们控制着数以亿计的仪器,并随着北斗的时间节点调整他们的生活节奏。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北斗系统进入快速组网阶段,近年来航天发射密度逐渐增加,北斗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也随之增加。

朱伟告诉记者,他曾经在两年内专攻一颗星,但现在他必须在四年内完成全部18颗星。事实上,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不仅要负责发射两颗卫星,而且经常有两个发射场,两个在工厂,两个要担心。北斗三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天,朱伟收拾行李从发射场返回北京,因为家里还有几颗星星要“陪着”。

“白加黑”和“六加一”...航天前辈的“加班传统”也延续到了这些“80后”。

以这次发射的两颗北斗三号卫星为例,今年春节期间将进行热测试,劳动节期间将进行工厂测试,国庆节时发射场将准备就绪。对于这些北斗人来说,假期的概念早已不存在了。时间节点一个接一个是北斗的节奏和他们生活的节奏。“要想和朋友聚在一起,和家人一起旅行,包括和男朋友结婚,必须先看看北斗的日程安排。”徐维维说。

压力不仅来自工作强度。“老师傅会告诉我们你持有上亿的资产!”陈豪说,卫星上的一个独立装置可能要花费1亿元的研究费用,这就对最终组装操作岗位的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北斗三号卫星内部2立方米的小空间内,有160多台精密设备,设备之间的间隙超过10毫米。这要求徐维维特别大胆和谨慎。一根细导线,一只颤抖的手,两根导线不能焊接在一起;我们还必须确保我们不接触附近的其他设备,并且我们不能将多余的东西扔进卫星舱。

对于卫星来说,最终确定卫星计划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发射时间是确定的。例如,早在2015年,就已经确认北斗三号的前两颗卫星将于2017年发射。当时,卫星的最终计划仍在改进中。

"一旦计划和节点被确认,它们就不能被改变."陈豪告诉记者,在整个卫星工厂的大节点被修复后,它们将被推回并分解到每个月和每天。在完成这些节点之前,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未能完成自己的链接将影响后续链接,甚至发射任务。

朱仍然对2013年设计卫星的经历印象深刻。第二天是一个重要的计划文件审查节点。三人小组在会议室隔壁工作了一整夜,审查会议将在那里举行。最终草案最终在凌晨4点完成。就在审查会议开始前不久,他们都睡在会议桌上,枕头上放着外套和文件。突然,我感到身下在颤抖。“有地震吗?”突然醒来,原来是打扫桌子打扫卫生的阿姨...

我不在乎衣服上的污渍

如果我*了,我的愿望就会实现。

当他们抬头看到火箭撕裂空气,呼啸着穿过天空时,他们会清晰地感受到梦想的力量。

“80后”一代比其前辈更明显地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在采访中,他们告诉记者,许多人毕业后可以选择去互联网公司和外国公司,最终还是选择从事太空工作。用许巍的话说,那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发自内心的空间。

许岩的祖母今年已经80多岁了,有几个孙子。其中,许岩挣得最少,但她的祖母对他来说也是最好的。当她提到这个“从事太空飞行的曾孙”时,她高兴得闭上了嘴。

“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太空飞行的人来说,家庭实际上要比我们付出更多,至少在情感上是如此。”徐维维原本计划在10月28日和他的男朋友一起去领驾照,但是发射任务没有进行。这是她第二次推迟婚礼。幸运的是,男朋友不仅没有什么问题,还对徐维维说,“你为航天工业做出了贡献。”

不花太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是这些年轻人的一个共同特征。许岩的女儿只有一岁半,出生时刚好赶上卫星测试。今年,他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比花在卫星上的时间少得多。

陈豪送女儿上幼儿园的故事已经是“经典”了。陈豪是调度员,这意味着有很多电话,每天最多有130到40个电话。我女儿三岁多了,刚刚开始上幼儿园。在她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她被陈豪送去了。他一路打电话到幼儿园。他在打电话的时候告诉老师他女儿的名字和他上的课...和老师谈过之后,他又打电话回去工作了。“当我到单位时,我妻子打电话给我说,‘你知道你把你的孩子送错班了吗?“!"

虽然是“80后”,但朱伟的这一批年轻人已经真正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并与他们的前辈们处于同样的状态。“我们有时开玩笑说‘无偿加班是不可接受的’,但如果有真正的工作,我们决不能粗心大意。我们只是更加注重提高效率。”朱伟告诉记者。

让朱琳谈谈她遇到的困难,但她觉得她所记得的都是快乐的事情。这一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港”,朱琳感觉和以前有点不同。

这是她第六颗北斗卫星。当星箭组合沿着2公里的轨道慢慢被运送到发射塔时,她第一次在现场加入了“星判”团队,并和组合一起小跑着到达发射塔。“我只是觉得我必须看着它走。有一颗卫星不会像“婚姻”一样放弃。"

朱琳还透露了她的一个小习惯,那就是每次卫星在塔架上等待发射时,她都会找各种理由去塔上看看。“只是为了记住它。”

“我们不能说我们是‘脊梁’,我们应该是劳动力。”朱伟说,经过几年的训练,现在是给予力量的好时机。“无论多么艰难,平凡还是非凡,当你抬头看到火箭撕裂空气,呼啸着穿过天空,你会清晰地感受到梦想的力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谢军-

北斗团队引领航程(对话)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日,09)

记者:你眼中的新北斗人有什么特点?

谢军:这些年轻人严谨认真,乐于奉献,思维活跃。他们不仅继承了中国老一辈宇航员的优良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朱伟,谁想有一个双重节日在北京,只能送他的妻子和孩子回到他们的家乡,因为提前到达的时间。他特意为家人选择了一个接近测试团队出发时间的航班,并在机场为他们送行。

航天工业是一个有巨大压力的系统工程,这群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时地贡献一些“新思想”。例如,在过去,一颗卫星需要一个团队来测试它。自从北斗卫星大规模生产以来,人力越来越紧张,开发了许多自动测试软件。结果,一个人一天可以管理四颗卫星。这一次北斗三号卫星实现了星间链路通信,这些年轻人将星间链路通信的原理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变成了三维动画。

记者:任何项目都离不开一个团结的团队。北斗是如何将所有人聚集在一起的?

谢军:卫星开发是一个脱离个人主义的团队项目,航天工业的胜利也是团队的胜利。当我在2004年担任北斗卫星的首席设计师时,很多人问我,这个团队是如何实现它的?今年5月27日是第一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北斗导航卫星研发团队已成为获得首届国家创新竞赛奖的十大团队之一。能够获得这一重大科学技术奖反映了我们团队建设的努力,也表明我们团队最初的心态没有改变。

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二号,再到北斗三号,北斗系统将成为一座“太空灯塔”,不断提高导航、定位和时间基准能力,对团队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近几年的北斗工程建设中,“北斗人”越来越多,新人也越来越多。一旦这些年轻的北斗人明白了工作的意义,他们就会非常“绝望”。导航卫星的特点是持续测试。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即使在春节期间,团队也会加班。

记者:你对中国航天工业和年轻一代的宇航员有什么新的期望吗?

谢军:太空飞行是国家大事,需要有人来做。国家和社会也给了我们极大的荣誉。我们必须不辜负这种关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航天工业的热爱,以便克服困难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我相信,年轻一代的航天飞机不要忘记,你们的进取精神将会发扬光大,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北斗团队,让这个团队更有活力、更强大,让中国的北斗事业不断成长。

(本报记者于建斌、赵孟阳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