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凭什么千年不倒
气势雄伟的悬空寺 韩凤平 摄
位于山西省大同恒山的悬空寺,建于金龙峡西侧翠屏峰腰,整个寺庙为木质框架结构,共有殿宇楼阁40余间。
俗语说“平地起高楼”,可悬空寺却反其道而行之,悬建于绝壁之上。
站在悬空寺脚下,仰望整座寺庙,似凌空而建,既像镌刻在石壁上的浮雕,又如悬浮于崖边的琼楼,真有半空欲飞之势。再继续向上眺望,只见仙宫神楼,凌空危挂,朱户丹廊,傍崖飞渡,仿佛玲珑玉阁栖落在万仞峭壁上。整座寺庙背靠着巨大山峰,悬于离地50多米的山崖腰部,惊险奇特,别具一格。
虽说高处不胜寒。但是,历经沧桑、沐千年风雨的悬空寺,却仍然保存得如此完好,这是为何?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句民谣并非虚言,悬空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危楼”。但是,由于寺庙底面插入岩石中的多条横梁与数十根立木——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使其稳如磐石。
再看寺庙下方的22根立木,下端牢牢地压在岩石之上。那些立木的落点经精心计算,既起到部分承重作用,又用来制衡楼阁的高低错落。而真正起到较多承重作用的是深嵌于岩石中的底面横梁。横梁共计27根,悬空寺的楼阁与栈道下都埋有此物,这些直径50厘米的横梁被凿入岩石中,露在外面部分大约有1米上下,它们是悬空寺的“强健臂膀”。横梁亦称“铁扁担”,质地坚硬,系用当地特产铁杉木加工而成。一般先用桐油浸泡,防腐防虫,插入岩石能千百年质地不变。
随着人群缓缓向上爬,经栈道七拐八折终于来到寺庙的第一层。整座寺庙所有通道仅容一人通过,内部空间极其狭窄,小心翼翼地沿寺廊往上爬,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楼阁,每个房间都非常相似,里面悬挂着一尊尊佛、道、儒的画像和壁画。整个悬空寺共有40余间阁楼,构成了这座独特的三教合一寺庙。因这些建筑都集中在一个庞大的崖龛下,所以每逢山间暴雨倾盆,雨水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泻入谷底,给这琼楼仙阁挂上一排排晶莹的水帘,蔚为壮观。
一位位游人跨栈道,步长廊,钻天窗,穿石窟,如临仙境。当爬到寺庙最高层,才真切地感到脚下木板因人群走动而发出的微微震颤,并传来“吱吱”的声响。伏在栏杆上向下望,但见山谷里游客密密麻麻,再抬眼向前望去,远处便是恒山之巅,山峰耸立,白云缭绕,周围景色尽收眼底。难怪诗仙李白公元735年游览后,有诗云:“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寺庙岩壁之上的“壮观”两个大字,亦为李白题写。
从顶层一点点往下走,楼梯和通道的间距更为狭窄,只好一小步小步挪着走出这悬空寺。下来一大截,回望这座空中楼阁,峭壁上古朴的屋檐,寺庙下方李白书写的“壮观”二字,连同整座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恍若隔世一般。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一点儿也不考张。
我真为古人大胆绝伦的动意构思和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叹服连连,啧啧称奇。这神奇的悬空寺,凝结着古人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一直闪耀着光彩夺目的迷人光环。
据寺里石碑记载,在当时,工人们先在山崖上完成了布置横梁任务,然后再在山脚下,造出每一个木质构件。当把所有构件都造完后,再把它们一个个搬运到山顶上,用绳索把这些部件都降到山腰。在那里,工人们将这些部件拼成一个个单独的建筑,然后再在单个建筑体之间铺上栈道,最后连接成整体。这样,便成了悬空寺。
如今来看,当时工人们没有复杂的施工机械,是如何在石壁上开凿石孔呢?导游说,古代工匠用了一种叫做“签”的铁质工具,在岩石上开凿了27个石孔,然后将横梁穿进岩石中。
那么,古人又是怎样将横梁牢牢地插在石孔中保持不动呢?20世纪90年代,文物保护部门曾试图更换部分悬空寺的横梁,却无法将横梁从石孔中拔出。专家们推测,这些横梁在打入崖壁石孔时,都被做过独特处理,插入石孔的一端应该被打上了楔子。这样楔子会撑开横梁,牢牢卡在石壁中。它的作用类似今天的膨胀螺栓,打得越深,就固定得越牢。
几生几世的历史风云吹过,悬空寺依然保持如此完好,也许是佛道儒联袂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千年古刹千年梦,老和尚敲响木鱼的瞬间,我似乎看到了历史老人拈须的微笑。
(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斧头简笔画图片
下一篇:火车简笔画的画法1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