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海平面公报发布

科普小知识2021-12-07 11:11:40
...

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的海洋灾害主要是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盐水入侵等灾害也不同程度地发生。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14亿元,死亡(含失踪)24人。

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到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以每年3.0毫米的速度上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5年2月28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此次发布的《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对2014年的海洋灾害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主要是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盐水入侵等灾害也不同程度地发生。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14亿元,死亡(含失踪)24人。与过去10年(2005-2014年)海洋灾害的平均情况相比,2014年海洋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包括失踪)低于平均水平。

1.风暴潮灾害

2014年,中国沿海共发生9次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135.78亿元。其中,台风风暴潮发生5次,造成各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34.69亿元,死亡6人(含失踪)。温带风暴潮过程4次,造成灾害2次,直接经济损失1.09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包括失踪)。

2014年,风暴潮灾害总体形势严峻,直接经济损失是前五年平均水平的1.41倍(2009-2013年,下同)。其中,1409“威马逊”台风风暴潮和1415“海鸥”台风风暴潮重创广东、广西和海南省(区),这是几十年来罕见的,共造成123.5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6人死亡(包括失踪)。

2.波浪灾害

2014年,中国近海海域共发生35次有效波高度超过4米的灾害性波浪过程,包括11次台风波、24次冷空气波和24次气旋波。这场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200万元,18人死亡(包括失踪)。

2014年,波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少,仅占前五年平均水平的2%。死亡人数(包括失踪)是前五年平均水平的22%。

3.海冰灾难

2013/14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遭受海冰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为前五年平均水平的2%,2012/13年为7%。

4.海啸灾难

2014年,中国没有发生海啸灾难。国家海洋局发布了97条海啸信息,涉及发生在中国周边水域和全球海洋其他地区的52次海底地震。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其中7次地震引发了海啸,没有一次对中国造成灾难性影响。

5.赤潮灾害

2014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56起,总面积7290平方公里。2014年5月,我国沿海海域发生赤潮,共发现赤潮22起,总面积4344平方公里。引起赤潮的优势种有13种,多次或大面积引起赤潮的优势种是东海原甲藻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6.绿色浪潮灾难

2014年4月至8月,绿潮灾害影响了中国黄海沿岸海域。7月3日覆盖面积达到最大,约540平方公里,7月14日分布面积达到最大,约5万平方公里。

7.海岸侵蚀

2014年,全国8个重点海岸带海岸侵蚀监测显示,砂质海岸、粉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侵蚀仍然严重。辽宁省绥中地区海岸侵蚀的长度和速度显著增加。江苏省镇东河闸至射阳河口平均侵蚀速率为14.1米/年,低于2013年。南海地区海岸侵蚀加剧,广东省雷州市赤坎村和海南省海口市镇海村海岸侵蚀速率为5.0m/年。海岸侵蚀造成土地损失、道路、海岸工程、旅游设施和养殖区的破坏,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8.海水入侵和土壤盐碱化

2014年,渤海滨海平原区海水入侵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辽宁盘锦地区、河北秦皇岛、唐山和沧州地区、山东滨州和潍坊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为15-30公里。与2013年相比,山东省潍坊市寒亭监测区各站的氯离子含量明显增加,辽宁省营口、河北省沧州和山东省烟台市监测区的入侵范围扩大。

2014年,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和山东沿海平原地区。与2013年相比,渤海沿岸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相对稳定。黄海沿岸青岛监测区的盐渍化程度略有扩大,而江苏盐城监测区的土壤盐渍化程度略有增加。上海崇明岛、浙江温州和南海广东湛江的监测区域的盐碱化加剧。

9.咸潮入侵

2014年,珠江口和长江口多次遭受盐水入侵。杭州湾没有发现盐水入侵。

珠江河口全年共监测到8次盐水入侵过程,其中5次在1月至3月,3次在11月至12月。珠江口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盐水入侵过程于2月4日开始,持续了15天。

从1月到4月,长江河口全年共监测了4次盐水入侵过程。今年2月,长江口遭遇了自1993年以来最长的盐水入侵,从2月4日开始,持续了23天。

此次发布的《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对2014年的海平面变化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从1980年到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以每年3.0毫米的速度上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基本情况

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正常水平(1975-1993年)高111毫米,比2013年高16毫米,为1980年以来的第二高水平。与前几年相比,沿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平面分别上升了120毫米、110毫米、115毫米和104毫米。与2013年相比,东海沿岸海平面上升最多,为38毫米;黄海和渤海位居第二,分别上升22毫米和13毫米。南海沿岸的海平面下降了10毫米。

2.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度超过世界

从1980年到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以每年3.0毫米的平均速度上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的海平面显著上升。

3.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洋灾害

海平面上升是一场缓慢发生的灾难。其长期累积效应导致海岸侵蚀、咸潮、海水入侵和土壤盐碱化加剧。沿海防潮排涝基础设施功能减弱,高海平面时风暴潮灾害程度加大。

海平面上升加剧风暴潮灾害。高海平面提高了风暴潮的基本水位,高潮位也相应提高,从而增加了风暴潮造成的灾害程度。2014年,五个热带气旋相继登陆,影响中国沿海。9月份,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处于季节性高海平面时期。台风“海鸥”和台风“凤凰”在天文潮期间登陆,加剧了海南、广东、广西和浙江沿海风暴潮的致灾程度,直接经济损失约47亿元。

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洋动力增强,低洼海滩被淹没,加剧了海岸侵蚀灾害。同时,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水入侵和土壤盐碱化。在河流入海的旱季,异常高的海平面导致严重的盐水入侵。

4.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分析

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变暖和扩张、陆地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沿海温度和海洋温度上升,气压下降,海平面上升。

5.应对海平面上升措施的建议

为了有效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增强沿海地区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议针对不同的海岸类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在科学评估和规划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管理。

(1)加强评估和规划

海平面上升的风险评估。开展海平面变化规律和上升趋势分析、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区划、沿海重点服务保障目标调查、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估、海平面上升风险测绘,为沿海地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提出适当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海岸发展规划。在沿海地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海域使用规划中,避免规划人口密集和工业用地或海域类型处于海平面上升的高风险区域;在沿海地区防洪排涝规划中,应提高相应的设计标准,以适应海平面上升。在沿海地区的水资源规划中,通过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和控制地面沉降来减缓海平面的相对上升。

(2)制定适当的保护措施

为了有效保护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沿海地区,结合评估和规划结果,根据沿海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生态保护:在滨海湿地、红树林海岸、河口三角洲和旅游海滩,采取植被恢复、海滩维护和天然材料护岸等生态保护措施,减少泥沙流失,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在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海岸线附近形成自然缓冲区。

工程防护: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人工岸段和关键服务保障目标分布的地段,应采取防潮堤、防波堤、潜堤和河口挡潮闸等工程防护措施。工程保护标准的制定应结合海岸保护目标的重要性,并考虑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混合防护:在生态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采用低堤、潜堤、抛石等工程,确保生态防护措施的安全和稳定,在海平面上升影响较大、潮波作用较强的天然岸段形成生态与工程相结合的混合防护。

(3)实施有效控制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维护管理制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督海平面上升应对措施的实施,定期检查生态和工程防护设施状况,及时维护和改造受损或达不到防御要求的防护设施,提高防御标准,确保海平面上升应对策略科学、合法、规范实施。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