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
新华社青岛6月18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远洋科学研究船“大洋一号”18日成功完成第34次返航。历时215天,覆盖28125海里。在这次航行中,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印度洋盆地发现了大面积富含稀土的沉积物,并初步推断出两个富含稀土的沉积区。
中国海洋第34次航行第5航段首席科学家史学发说,考察队在约85万平方公里的中印度洋海盆进行了地质取样、同步连续浅层和多波束海底调查。科研团队利用车载分析仪器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从15个站点的样品中检测出高稀土元素含量,达到了成矿条件。
同时,根据现场元素测试数据,结合浅层和多波束测量数据,科学考察队初步总结并圈定了印度洋中部两个稀土富集沉积区,为进一步调查评价印度洋稀土资源和环境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稀土元素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然而,从全球角度来看,陆地稀土储量正在迅速萎缩,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稀土资源。然而,许多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含量相对较高,深海海底可能成为稀土资源的潜在生产区。
中国大洋第三十四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表示,航次分为五个航段,其中前四个航段在中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勘探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同时考虑到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第五航段首次在中印度洋盆地对深海稀土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时考虑了沉积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这是中国在2011年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后的第二次远洋航行。科研小组对合同区26个区块的综合热液异常探测测线进行了4000米的间隔调查,圈定了若干矿化异常区。对祁龙、端桥等典型热液区的分布范围和构造特征有了新的认识。
陶春辉介绍,本次航行实践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工程勘探。开展了近底磁力等勘探方法,形成了一套圈定海底矿化异常区的勘探方法。
我国自主研发的“企业”中深孔岩心取样钻、电探测器等关键硫化物勘探设备在本次航行中取得了应用上的突破,获得了端桥热液区的岩心层序样品,表明该海域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这两套设备的应用为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技术的突破积累了经验。
此外,科学考察队成员系统地获得了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一些区块的地质、地球物理、水文和环境数据和样本,包括海底照片、摄像、水文、水体异常、沉积物和岩石等。
今年1月至2月,“大洋1号”和“向阳红09号”搭载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进行了科学研究。这两艘船最近相距不到2海里。两艘船互相补充和支持。
自1995年以来,“大洋一号”先后进行了多次海洋勘探航行,致力于中国海洋矿产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为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篇:“蛟龙”号印度洋首潜收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