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摘星”去:中国科学家设想“抓”小天体回地球

科普小知识2021-12-23 11:34:55
...

“摘星”去:中国科学家设想“抓”小天体回地球

李明涛正在介绍“摘星”计划(新华社记者于飞摄)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于飞、陈宇轩)中国科学家日前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要把经过地球、甚至对地球构成威胁的近地小天体“抓”回地球,并利用这些小天体上的资源来“摘星”。

"虽然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我坚信这是可以实现的."提出这一想法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系统仿真与演示技术研究室的研究员李明涛说。

带着这个想法,他参加了最近在深圳举行的“第一杯”未来科技创新大赛,并入围决赛。这场竞赛鼓励年轻的研究人员打开他们的大脑,思考颠覆性的未来技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李明涛的团队设想在近地天体上安装一个引擎,并插入“飞翼”,让它们安全进入地球轨道。为小天体穿上“拉风”热防护和减速外套,在无人地带安全着陆,实现“摘星”计划。

“摘星”去:中国科学家设想“抓”小天体回地球

李明涛的团队为小天体设计了热防护和减速夹克(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总工程师黄伟表示,这一想法非常好,在技术上具有牵引和驱动效果。

李明涛表示,“摘星”计划必须突破几个关键技术:第一,如何找到合适的目标。较小的物体更难找到,只有当它们飞近地球时,地面上的望远镜才能找到它们。李明涛和钱学森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实验室正在合作。据设想,几颗卫星将被发射到类似金星的轨道上,形成一个用于小物体搜索和光谱测量的星座。希望能找到90%的10米大小的小物体,并选出最合适的目标。

其次,任务规划和控制平台的设计,如何设计轨道,如何往返,如何捕捉小天体,如何精确控制其轨迹等。,都需要详细的规划。

李明涛认为,最困难的是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的保护和控制。如何设计热防护和减速装置,并将其速度从12.5公里/秒降低到140米/秒,最终安全降落在指定的无人地带。

他的团队设想使用充气热保护和减速套筒来实现热保护、减速、承重和其他功能。当发射时,这种袖筒的直径可以折叠到5米,当在太空中展开时,可以膨胀到20米。在它的帮助下,小天体可以在没有降落伞和火箭推力刹车的情况下着陆。

目前,李明涛的团队最初的目标是2014 HB177。这是一颗距离地球1.2亿公里的小行星,直径6.4米,重量几百吨。目前,科学家仍不清楚其主要成分,需要通过观察和光谱分析来确定。根据李明涛的计算,这个陷阱将于2029年发射,并于2034年被带回地球。

“摘星”去:中国科学家设想“抓”小天体回地球

李明涛的团队设想用这种飞机捕捉小行星(由受访者提供)

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可能会造成严重灾害。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事件造成1500人受伤,近3000栋建筑受损。

另一方面,许多小天体含有丰富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价值。小天体是太阳系早期形成时遗留下来的原始物质。在它们冷漠的外表下,它们隐藏了太阳系早期形成的秘密。

目前,美国和日本的探测器已经在小行星上着陆。日本的隼鸟1号探测器降落在石川小行星上,并对其进行采样。欧洲探测到了彗星。

中国也在积极计划探索漫游太空的小行星。

李明涛说:“我们的想法颠覆了现有的小天体采样和返回方法,突破了千克采样和返回方案的限制,可以一次拖回100吨的小天体,促进了大规模的空间开采和资源开发利用,可以将威胁地球的小天体转化为可用的空间资源。”

36岁的李明涛回忆起我的第一颗心,他说当我还是一个小村庄的孩子时,我经常茫然地看着星星和银河。偶尔,流星划过天空,我心中有无数的问号。十几岁时,他沉迷于书籍,痴迷于宇宙的无限奥秘。他在大学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工作后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参加了中国的空间科学卫星项目,并为目前在中国飞行的最远的航天器嫦娥二号设计了一个轨道,以飞往日地系统的第二个拉格朗日点。

“摘星”去:中国科学家设想“抓”小天体回地球

李明涛的团队设想了一个捕捉小天体的概念图(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的分析表明,控制小天体的原则是可行的,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著的李明道说:“搜寻和防御小行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事情。它们是在外层空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