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梭江论坛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
“地球上800万物种中有100万物种因人类而濒临灭绝,其中许多将在几十年内消失,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就在今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间科学政策平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平台)在最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间科学政策平台评估报告中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围绕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重要话题,7月23日至24日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举行的第四届罗素江科学教育论坛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为主题展开讨论。
“到大自然进行研究旅行是目前流行的科学教育方式。当青少年正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和了解成千上万生命的世界时,我们是否需要在人与万物的对话中倡导培养新的生命和伦理道德?”论坛开始时,中国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常务院长唐树坤首先提出了哲学思考。
中国科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郭传杰以“在自然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为题,分析了自然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在人类历史上第六次科技革命来临之际,自然教育与科学教育需要融合发展。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科研机构、大学、植物园、各种教育基地和非*自然教育机构的160多名代表还讨论了如何发挥植物园、博物馆等场所的作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功能。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拓展和整合科学教育形式和科学传播方式,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社会影响;如何促进全社会参与各种形式的公共科学项目,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讨论和碰撞。
2020年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爱知目标”的最后一年,但大多数目标无法在最后期限内实现。版纳植物园园长陈进说,“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命题。仅靠自上而下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它还要求公众自下而上地觉醒和参与,而教育是实现这一结果的最重要的途径”。他希望此次论坛的跨境交流与合作能为明年在云南召开的第十五届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供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