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古代官场上的“正、副职”:到底谁怕谁?

科普小知识2021-09-10 14:35:17
...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新任江西兴国县知县海瑞向江西巡抚吴耀山递交了题为《兴国八策》的请愿书,并逐一提出了关于该县各项*改革的建议。第八条规定:兴国县人口少,冗员多。清军县知事、贼寇主簿等副县级职务对*和人民毫无用处。保留它们有什么用?最好把它们都剪掉。那时,到处都是。

这位小小的县长公开表示要为自己“减少副手的数量”,为江西的官场增添了另一段轶事。如果我们以此为出发点,便会看到古代地方*副职的设立、权力的分配、副职与主要官员关系的处理,以及副职的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光彩和无奈。我相信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谁怕谁,局长还是副局长?

秦汉时期,副县长的日常工作是会签文书和协助行政事务。除非得到特别许可,否则他们无权过问其他*事务。西汉末年,庐江司令常陆深入基层。人们手里拿着干瘪的大米抱怨道:“当地连年干旱,县*甚至强迫我们纳税!”常陆说:“这件事属于州长。”于是,他把枯米交给总督,以反映民意。府尹先不认旱,常陆拿了枯米作证据,恼羞成怒,问常陆曰:“此事与姓何有关?”常陆拒绝接受,并与他争论。后来,在负责监督该地区的州长向**报告后,**立即罢免了常陆,并把他召回长安。

当司马光的父亲,司马驰,任永宁,被写进书里的时候,他为知府感到难过。司马迟去见知县,说要学点生意。一位县长故意面朝南坐着,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傲慢姿态。司马驰没有买它。他走上前去,用力转动对方的身体,迫使他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地坐着。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一出闹剧中的一幕,但它真实地反映了代表与领导者之间关系的尴尬和无奈。

韩晶在位时,郅都任济南太守,几个将帅都先后与他共事。他们都像老虎一样害怕他。后来,**将宁城改称济南。宁城比老虎更强大,他的气势立刻超过了知县。而知县则必须小心翼翼地向他详细说明,并赢得他的好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虽然同是副手,但姓氏和长官相处又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官衔:提督的官衔是2000石,提督的官衔是600石,两者相差甚远。但是姓氏等级仅仅比2000块石头略低。因此,副部级官员“不买账”甚至针锋相对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前面提到的庐江知事常陆和庐江县知事。

唐代韩愈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蓝田县城亭笔记》,其中有一个叫崔的朋友,因为写了一封信,说了一些事情,当了县令,就被革职了。崔宪成原本想成为一名县丞,所以他可以有所作为。但情况并非如此。韩愈这样写道:在处理文件时,书记员发现县长怀里抱着一份完整的案卷,左手卷起案卷前面,右手递过笔,站直身子看着县长说:“你应该在这里签字。”县丞抓起笔,在预定的位置上仔细签了名,然后问店员是否合适。执事说:“是的。”交易完成了。至于案卷上写了什么,地方法官一点也不清楚。因此,韩愈哀叹这位县令“虽为官尚敬,力正违主书兼尉”。幸运的是,院子里有老槐树、靠墙的竹子和流水。崔宪成每天打扫庭院,耕种土壤,给庭院浇水,然后吟诗写诗。有人问他在忙什么。他说,“我正忙于工作。请不要打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