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重在制度设计
■张宏伟
为了加快人才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支撑计划”,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万人计划”(又称“国家专项支撑计划”)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吸引和培养国内外学术精英,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从而提高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这些“人才支持计划”很好地实现了其设立的目的,但它们也有严重的负外部性——成为高校挖走人才的一种手段。有些人把这些人才支持项目称为“帽子项目”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帽子天才”变成了跳槽专家,每隔三到五年就会上演一场“离婚再婚秀”。为他们新建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因他们的离开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相关高校的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国家积极推进大学“双一流”建设。20多个省份跟进并推出了自己的“双一流”建设计划。一些经济强省投入巨资支持省内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力量是惊人的。例如,广东省计划从2015年到2017年拨出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高水平大学。2016年将投资近20亿元建设高水平大学。几所高水平大学将在大学总体建设中获得总计约16.1亿元的资金。每所大学将获得超过3亿元的直接补贴和财政奖励。另外7所高水平大学将获得3.78亿元的重点学科建设资金。
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高层次人才的“战场”。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大学竞争的稀缺资源。
有资金支持的高校一定会去挖人才,而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和自治区,如*和甘肃,则压力很大,只能眼看着孔雀东南飞。
面对残酷的偷猎战争,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校长们更是无奈的哀叹。一些学者建议保持人们的情感和职业,但与学院和大学提供的诱人条件相比,这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目前,具备招生条件的高校一般有三大优势:一是具有区域优势,位于北方、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或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第二是薪水的优势,每年给几十万到几百万元。三是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用更好的软硬件设备支持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这背后还有许多隐藏的优势,如更开放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更发达和方便的社会生活,更好的儿童教育资源,以及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政治和学术资源网络。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东北和中西部的“帽子人才”毫不犹豫地“飞向孔雀东南飞”。
在这方面,虽然教育当局也积极呼吁,发出了《关于坚持正确引导,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但他们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留下自己的悲哀和哀叹。
笔者认为,只有好的制度设计才是王道,各种“人才支持计划”的评选都应规定申请人在申请成功后至少为申请人服务10至15年,否则将被剥夺“人才称号”,并被追回相关支持资金并处以罚款,对违反引进相关人才要求的高校也将予以处罚。在申请人才时,高校也应与申请人签订服务协议,规定服务年限和违约责任。一旦人才违约,他们应该有勇气拿出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遏制“跳槽教授”的泛化。
总之,只有进行良好的制度设计,通过契约和责任约束相关方的行为,堵塞人才一有“帽子”就跑的制度漏洞,才能真正帮助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留住高层次人才。
(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信息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中国科学日报》(第7版,2017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