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期刊:你能否扔掉“洋拐杖”

科普小知识2021-12-03 17:13:06
...

■我们的记者丁佳齐鲁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论文摘要位居世界第二。就数量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出版国家。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大部分优秀的科研成果被投资到国际期刊上,而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薛永彪认为,这一问题带来的深层次担忧甚至可能与国家信息安全有关。

溢出的文件不能被收集吗?

"由于国家评估体系等问题,我们的科学家总是瞄准外文期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怡君无奈地摇了摇头。

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16年,*第一作者在海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从13400篇增加到265000篇,增长1877.61%。相应地,中国期刊发表的SCI论文比例从40.73%下降到8.82%。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绝大多数论文只能通过购买数据库或支付个别文章的费用来获得。高订阅费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共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转化,影响了科技创新。”薛永彪说道。

此外,还有大量论文被送往国外,但没有被接受出版。数据还通过提交免费提供给国际出版商。

事实上,中国科技界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卞秀武明确指出,中国应加大培育、支持和促进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发展的力度,逐步增强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国的“细胞”、“自然”、“科学”。

在侯怡君看来,中国实际上有自己的优秀期刊,如《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这是中国的自然和科学。”他希望提高地方学术期刊在中国科学家心目中的地位。

人们对“借船出海”有许多担忧

近年来,中国确实培育了许多学术期刊。只要论文被提交给这些地方刊物,它们就能“阻止水流向别人的田地”,这是真的吗?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为5020种,其中中文期刊4672种,英文期刊302种,双语期刊46种,分散在4381个出版单位,缺乏统一的出版数据平台。

“中国大多数英文期刊都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使用他们的出版数据平台。通过这种“借船出海”,国内期刊开始依赖国外出版平台。薛永彪坦率地说道。

截至2016年底,*179种SCI期刊中只有13种没有与国际出版商合作,而是使用了自己或国内出版商开发的平台。

这意味着,即使科技人员将论文发送到国内英文期刊,大量原创成果和数据也会流向海外。

“国内期刊没有使用这些数据平台的独立权利。他们受他人控制,并遭受严重的数据丢失。”薛永彪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如果这些成果和数据被用于二次开发,将严重影响中国的信息安全,使中国成为一个“内强外弱”的纸大国。"

统一平台亟待建设

科学家最好的成果发表在外文期刊上,而一些真正想了解学科动态的基层科技工作者,由于语言水平的原因,无法获得最新的科研进展。

“像我们许多一线地质工作者一样,语言已经成为掌握学科前沿的最大障碍。这不利于传统学科的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晋南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时候科学家在发送英文文章后用中文写报告,这不利于对科研成果的真正理解。

事实上,2016年,科学出版社自主开发了中国首个科技期刊服务平台科学引擎,该平台集全过程数字出版和国际传播于一体,但尚未正式推广。同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致力于构建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共享的自主平台,以确保优秀科技成果的启动权得到认可,实现与中国科技期刊的合作联盟。但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内期刊与该平台达成合作。

薛永彪呼吁加快建设自主品牌科技期刊出版数据平台,确保国家数据安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避免数据丢失。

中国科学新闻(2018-03-09,第一版集锦)

相关主题:2018年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