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四大发明外传之谜——指南针

科普小知识2021-10-16 16:37:31
...
大约在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现了磁铁可以吸收铁的特性,同时也发现了磁铁的方向性,并根据这一特性制作了“新浪”。最迟在公元9世纪,指南针已经被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土地测量,并被阴阳学者广泛用于观察风水。统治者在测量土地和判决土地诉讼时经常使用圆规。大约在10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人已经在海上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这对海上交通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北宋朱昱在1119年写的《周萍·可叹》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只船指挥大海,大者数百人,小者数百人...船长懂得地理,夜晚看星星,白天看太阳,影子看指南针”。在翻译这段文字时,一些外国学者错误地将“嘉陵”(南宋*的命令)一词翻译成往返于海上的阿拉伯船长的名字。因此,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犯了错误,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即装备指南针的不是中国海船,而是阿拉伯海船。事实上,在中世纪,阿拉伯船只太小,不能容纳一百多人。当时,唯一能在南中国海、印度洋和波斯湾之间容纳数百人的商船是中国船只,甚至阿拉伯商人也经常乘坐中国船只。宋朝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非常频繁。中国开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队有指南针导航。阿拉伯人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国商船上学会使用指南针。受战争和*的影响,邻国朝鲜和日本终于有了指南针。尽管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们早就知道磁铁能吸收铁,但他们很久都不知道磁铁的方向。当欧洲人最终理解并掌握了这一自然现象时,他们比中国人落后了1000多年。然而,由磁铁制成的指南针比中国的航海技术落后300多年,人造磁铁比中国落后100多年。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欧洲人使用的航海罗盘与中国人的相同,其制造方法也几乎与中国人完全相同。这一系列趋同现象只能用技术传播来解释。在13世纪上半叶之前,欧洲人仍然在中国模仿宋朝的指南针。当时,欧洲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做出多大贡献,也没有超过中国宋代的指南针应用水平。13世纪下半叶,通过法国实验物理学家皮埃尔的研究,欧洲指南针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随着中国的干旱圆规传入欧洲,法国人改进了干旱圆规,并将它们放入玻璃容器中,成为便携式仪器。后来,这种便携式指南针被欧洲国家的水手广泛使用。在指南针出现之前,导航只能用观察星星的方法来计算大致方位。指南针出现后,水手不仅可以确定位置,有时甚至可以计算两地之间的里程。从那以后,各国的远洋船队根据海图和罗盘记录和计算的航线、方向和里程,在浩瀚的大海和天空之间安全航行。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使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成为可能。这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由于宋、辽、金之间的持续战争影响了中朝之间的朝贡贸易,以及日本藤原幕府的闭关政策,中国指南针和火药传入这两个邻国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欧洲,这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到公元15世纪,指南针才在朝鲜被广泛用作观察风水的工具。指南针是在17世纪引入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