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中青报:清华新校规合不合适应该问清华学生

科普小知识2021-09-03 13:11:29
...

我注意到,当讨论大学的规则或活动时,最激烈和直接的参与者都是大学以外的社会人士。然而,大学师生的意见总是淹没在喧嚣之中。

-

不会游泳,即使考上清华,也可能拿不到文凭。在清华大学2017年的教职工大会上,有消息称,游泳将从2017年的新生开始,一定会毕业。新生入学后将接受游泳测试。不会游泳的学生必须上游泳课,只有通过的学生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北京日报,3月27日)

在过去的两天里,公众舆论对清华大学“新校规”的讨论异常活跃。“不会游泳也不会毕业”的规则甚至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发泄情绪的途径,并一个接一个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纵观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只站在“好或坏”或“合适或不合适”的立场上。虽然对一个公共事件的讨论应该是多样化的和丰富的观点,但把这些普遍适用的原则放在一个特定的事件上似乎有些牵强。

你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看看人们的看法。首先,“只有会游泳才能毕业”源于90多年前清华大学的旧校规。尽管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场地的限制等因素而暂停,但这表明此类规定并不新鲜。厦门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学生评论说:我们学校早就规定了。我们每年必须完成多少学分才能合格。然而,媒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这里应该有掌声”和“应该禁止外国学校的规定”等评论上。

如果讨论是针对校规本身的合理性,还是值得理解的,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人只是站在外围的“吃瓜群众”,任由自己的主观情绪支配,发表一些完全不合理的言论。例如,一些人说“你会不会游泳根本不是一项技能,如果你不会游泳,你就不会生活得很好”。其他人认为“清华大学只是在找麻烦,给学生施加压力”。

在我看来,不是清华的校规让鲜花盛开,而是人们误解了校规。俗话说,“清官难分家务”具体来说,对于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人们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之外应该被谨慎地评判,对于一些奇怪的事情,他们应该被理性地评判。我一直觉得任何关于公共事件的讨论都有其公共价值。然而,讨论的目的是获得许多意见的汇合点,而不是表达情绪化的意见。

我注意到,当讨论大学的规则或活动时,最激烈和直接的参与者都是大学以外的社会人士。然而,大学师生的意见总是淹没在喧嚣之中。

几年前,北京大学的一些人事变动和规章制度的变化经常被公众以“北京大学精神”和“老校长蔡元培”之类的话题聚集在一起。渐渐地,人们发现“北京大学精神已死”、“北京大学的性质已不复存在”等言论只是外界的猜测和一厢情愿。北京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有最多的发言权。另一个例子是去年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泼水节,它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舆论发酵之后,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写的《华柯泼水节》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肮脏,它把喧嚣的舆论带到了正确的角度。这篇文章旨在表明在大学里对某些规则和活动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偏见。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真的不认为这个校规会是一个大惊喜。我的学校很久以前就把游泳课和必修课联系在一起了,那些游泳不及格的学生自然要重建它。一开始,学生们会抱怨。直到毕业后,他们才意识到学校的做法对他们真的有好处。也许有人会问,游泳课能保证学生学会游泳吗?游泳课必须和毕业证书挂钩吗?恐怕现在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事实上,这两个问题不再属于讨论校规是否合理的层面,而是属于另一个维度。

我很清楚外界对国内大学的一些看法的误解有多深,这种误解在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会更加明显。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告诉每个人这种不理解的状态。目前,清华的许多学生对这一规定没有任何抱怨或担忧。相反,最活跃的观众是外部观众。正因为如此,更有必要给即将体验“新校规”的清华学生发言权。

阅读更多

只有恢复旧的校规和游泳,我才能从清华毕业。